•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文机关:
  • 成文日期:null
  • 发布日期:2006-03-03
  • 发文字号: 伊政〔xxxx〕xx号
  • 索引号:C001-0109-2024-0002
  • 公开范围:全社会
  • 公开时限:常年公开






 伊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〇六年

 


“十一五” (2006—2010 年)时期是我县实现 “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争进中原经济强县”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 《伊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定未来五 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并有效实施,对于我县抓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发展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发展的基本成就

“十五” 时期,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 发展观,强力实施 “项目兴县,工业强县”主战略,抢抓机遇, 开拓进取,实现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历史上经济发展 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综合经济 实力最强的时期,“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前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

——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116 亿元, 比 2000 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  25.4%;人均生产总值从 2000 年的 3830 元增加到 15830 元,增  长了3. 17 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458 万元,年均增长3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5.6 亿元,是 2000 年的 3.6 倍,年均增长 2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130 亿元,是“九五” 时期的 3.35 倍。2004 年,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居全省第 17 位,较 2000 年前移了 35 个位次。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以结构 调整为主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预计 2005年二三产业占 GDP 比重达 89.7%左右。

1、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工 业项目 35 个,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 71%。三电 二铝、何庄煤矿、铝板带热轧、铝板带冷轧等一批大型工业项 目陆续建成达产,做大做强了煤电铝支柱产业。金刚砂、机械 制造等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夯实。县办国企改制全部完成,股 份制改造企业 20 家,破产 9 家,盘活资产 13549 万元。 目前我 县已经形成了以电为龙头, 以煤铝为支撑,杜康酒、金刚砂、 塑料、机电、机械制造等协调发展的工业新结构。到 2005 年底, 预计我县完成工业增加值 75 亿元, 比 2000 年增长 4.91 倍,年 均增长 32.8 %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86%,比 2000 年增长 12 个百分点。

2、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 长 60 公里的西干渠全线贯通;五年来累计发展有效灌溉面积 12.3 万亩,完成水保治理 134  平方公里。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2005 年粮食产量达 32.77 万吨,年均增长 7.7%。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突出抓好了温棚蔬菜、畜牧养殖和烟叶三大产业。

“十五”末,发展温棚 1 万座,建成 4 个千头肉牛养殖场 和 46 个百头肉牛养殖场,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 4 万亩左右;猪 +沼-莱等生态农业模式得到推广,发展户用沼气 1.5 万座。农 业产业化经营力度加大,培植了天丰面业、越华薯业等龙头企 业 60 家,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 16 个。林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 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明显,累计造林 13.5万亩,2005 年全县林木覆盖率达 13.51%。

3、服务业穗步发展。各类专买店、连锁店、超市等现代服 务业蓬勃兴起,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房地产行业方兴未艾,建 设了枫丹白露、锦泰花园、未来家园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金融、会计、法律、评估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良好。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十 五” 时期,先后投资十几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乡 发展环境。 西南环、少洛、二广三条过境高速建成通车, 改建 了丰鸣路、古马路、崔周路周村至鸦岭段等一批县乡干线公路, 完成全县 372 个行政村通水泥路工程。预计截至 2005 年底,全 县公路通车里程达 475 公里。新建 5 所 35 千伏变电站,对 15 所变电站(所)进行了增容和大修,先后投资 2000 余万元完成 了农网改造的一期工程。县城面貌涣然一新,先后建成了豫港 大道、鹤鸣路、伊龙大道等主要干道,对县城南北出入口进行了整治,新建了伊滨公园、西山植物园等一批休闲设施。“十五”期间共投资 2.5 亿元用于小城镇建设, 乡镇面貌极大改观。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十五” 期间,共引进外资项目 12 个,实际利用境外资金达 8058 万美  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 568 万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突破性  进展, 目前,全县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项目  108 个,其中亿元以上的 5 个,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63 %,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 教兴县”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五年间组织实施国家级、省部级 星火计划 10 项;开发新产品 25 个,2005 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 贡献率达到 48%,被科技部命名为 “科技工作先进县”。教育投 入力度不断加大,消除了农村中小学 D 级危房,完成了第三高 中、第五高中改扩建,开工建设了伊川高中新区、第四高中和 城区初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跨入了全 省教育先进县行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成了县医院病房楼、 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成立县医院传染病区, 医疗设施进一步优化, 医技水平显著提高。全面推行了殡葬改革。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 广电、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就业再就业和  社会保障得到加强,五年来共安置岗位 1.75 万个,全县参加养  老保险人数达 2.1 万人。预计 “十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211 元和 2770 元,分别比 2000 年增长 80.1%和 37.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24.9 亿元,是2000 年的 2.09 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对投资 和资源的依赖性较强,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经济结构不尽 合理,农业比重大,工业产业层次较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经济发展外向度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可 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城乡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 盾较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 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压力较大, 公共服务落后,各种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处理好利益关系的 难度加大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发展的关键阶 段, 既是一个 “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 “矛盾凸显期”,既有许多机遇和优势,又面临严峻的矛盾和挑战。机遇和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 “入世”过 渡期的结束, 以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产业转移的加 快推进,为我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发展空间和承 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创造了条件;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经济结构调整正向纵深推进,各种经济要素重新组合,有利于我县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国家促进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郑洛城市工业走廊的建设以及被纳入我 省首批扩权县和对外开放重点县,为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洛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振兴“六大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使我县纳入了洛阳“半小时经济圈”,有助于实现与洛阳的  产业对接和功能互补,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通过多年的  发展和积累,我县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经济规模快速扩张  ,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为  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上下谋富思干的氛围空前浓厚,建设经济强县、实现全面小康的思想基础已经形成。矛盾与挑战:伴随着 WTO 产业保护期的结束和我国对外开放 程度的提高,对外贸易进入磨擦多发期,新贸易保护政策增多,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将面临更大挑战;我国经济进入战略调整期 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上仍将强调加强土地和信贷管理,国债 资金也将逐步淡出,这为我们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自 我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全国范围看, 电解铝的发 展势头仍有较快增长的趋势,据估算,“十一五”期间,全国电 解铝生产能力将新增 800 万吨,我县电解铝产业将面临原材料 紧缺和销售市场竞争激烈双重压力;资源、环境、人口等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不断加剧,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由之路;“三农” 问题依然突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等,所有这些对 “十一五”经济社 会发展都将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 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在 “十一五”期间实现新的跨越。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   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坚持加恍发展不放松,抓住中部崛起和建设郑洛城市   工业走廊的机遇, 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进中原经济强县” 为目标,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   “项目兴县,工业强县”方针,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放手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以大项目为支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   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着力调整优化结构,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把伊川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社会 和谐进步、人民生活殷实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力争进入全省前十强。

规划编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个主战略—— 坚持 “工业强县”不动摇。 以提升整体素 质为主攻方向,加强工业结构调整,助强扶弱,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抓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巩固工业的主导地位。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两条主线——扩张经济总量。抢抓机遇,大上项目,规划 的重点项目抢上快上, 以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张、发展速度和质 量的提升。调整经济结构。工业由大变强,农业由弱变壮,服 务业由慢变快。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非公有制比重。重视 “ 三农” 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个着力点——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 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着力把经济发 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拓宽就业途 径,健全社会保障体制,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 加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构建以人为 本、公平正义的生活环境。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逐步建立以县 城为中心,东部、南部以工业为主,北部以商贸服务业为主, 西部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城乡互动、工农互补的良性发展态势。

(二)发展目标

人会海政奖激按照洛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发展郑洛城 市工业走廊的战略部署,立足我县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工业“五 大主导产业”(煤电产业、铝工业、磨料磨具业、铸造业、 以酿酒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发展壮大农业 “ 三大产业” (温棚蔬菜、畜牧养殖、烟叶);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 “ 三个转型” (增长 方式由外延粗放向内涵集约转型,经济体制由初级市场经济向 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社会结构由城乡二 元逐步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 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十一五”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235 亿元, 是 2005 年的 2.03 倍,年均增长 13.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31130 元,超过 3700 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9 亿元,年均增长 11%。

——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二、三次产业占 GDP 比重调 整为 91.5%;非农业从业人数占全县劳动力的比重达到 60%以上, 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比重达 80%以上;经济布局趋向合理,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率达 40%。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1538 元和 4072 元,年均增长 10%和 8%;城乡市场更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1.6 亿元,年均 增长 13%;居民计算机普及率达 15%以上,轿车逐步进入一般居民家庭;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 4%以下。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 60%以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医疗卫生设施进一步改善,每千人拥有医技人员 3 人, 农村合作医疗得到普及,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人际关系更加融洽,社会趋向更加和谐。

——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面贯彻。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 在 6‰以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得到较好的落实, 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进一步改善,到 2010 年,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强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工业强县

抓住全省建设郑洛城市工业走廊的机遇,继续强力实施“项 目兴县,工业强县”战略,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运 用信息化和科技进步,围绕工业走廊和 “六大基地”建设,大 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县工业由资源型向技术资源型转 变, 由工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迈进。到 2010 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163 亿元,年均增长 14.8%。优化工业发展布局。 以郑洛城市工业走廊的建设为契机, 加快优化我县工业发展布局。 以现有产业聚集区为基础,加强 产业群的整合、提升和规范,加快形成一批规模较大、主业突 出、优势明显的产业聚集区和产业群,促进产业在纵向上实现 产品配套,在横向上实现资源共享,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与郑洛 工业走廊的产业、资金、技术的对接,积极承接生产要素的转移。突出抓好彭婆— 白沙一 白元工业走廊建设。 彭婆以齐瑞铸造厂为龙头、 白元以钢峰铸造厂为龙头建设机械制造业基地; 水寨依托电解铝厂,重点引进铝精深加工项目,建设铝加工基 地; 白沙依托宝雨山煤矿、第三电厂和金刚砂企业群,重点发 展电力生产和金刚秒冶炼,建设能源基地和磨料磨具基地。 同时,要认真抓好鸣皋塑料产业群和半坡煤炭产业群建设。

发展五大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坚持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服务相结合,集中力量和资源, 科学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 系列带动能力强、有竟争力的产业增长点,建成在省内外有重 要影响的工业基地。煤电产业。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煤炭资源, 加快能源转换步伐,搞好伊电集团年产 100 万吨平白煤田、年 产 150 万吨万安山煤田和 1×30OMW 发电机组项目建议,到 z010 华艺 T 业炭产量达到 800 万吨,发电装机总量达 142.4 万千瓦, 为 “工业强县” 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能源保障。铝工业。抓 好伊电集团年产 2 万吨阴极碳块项目、年产 20 万吨合金铝项目、 年产 30 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箔项目、年产 10 万吨特种机车板材 生产项目,年产 5 万吨高精度铝板材项目和洛阳南珠公司年产 4000 吨铝板带箔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汽车轮毂、 铝棒、生活铝制品等铝精深加工领域,寻求与大公司、大财团 的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到 2010 年,我县电解铝及合金铝 生产能力达到 60 万吨,铝深加工能力达到 55.4 万吨,伊电集团实现 “双 200 亿”战略目标。磨料磨具产业。鼓励有实力的金刚砂企业走兼并、股份制改造道路,实现集约经营,发挥群 体效应,到 2010 年,我县金刚砂产量达 A100 万吨,奠定在全 国磨料磨具行业的主导地位。铸造业。加强铸造行业对外协作, 拓宽营销渠道,扩大生产规模,促使产品升级。力争到 2010 年 铸钢件产量达到 20 万吨。 以酿酒为主的食品加工业。 弘扬杜康 文化,整合杜康品牌,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重塑杜 康形象,力争到 2010 年原酒生产能力达到 2 万吨,杜康品牌酒 达到 10 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 15 亿元,进入中国白酒生产企 业前十名;壮大天丰面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市场竟争力, 努力把食品工业做大做强。 同时,要抓好水泥、塑料、制药等 优势产业,搞好 STD 导电玻璃项目建设,积极做好石油开发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工业经济水平。依托现有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坚持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升 级,不断提升终端产品和高端产品的比重,实现磨料磨具、塑 料、建材、铸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巩固和提高。 引导、 支持磨料磨具行业淘汰落后机器设备, 引进先进生产工艺, 向 超精微粉、砂轮、砂带等终端产品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 塑 料行业要利用自身优势和铝锭优势,逐步向生产塑料餐具和环 保型电缆电线方向发展。建材行业着重加强水泥生产企业的技 术改造,促使水泥生产企业向高标号、特种水泥方向发展;积极研制开发节能、环保、轻质、保温性能好的建筑材料,淘汰实心粘土砖的生产与使用。加快铸造行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 开发产品种类,提高产品档次,逐步由零部件加工向生产整车 方向发展。食品行业以杜康实业有限公司、天丰面业、豫香园 食品加工业为主体,加快产品换代升级步伐,开发出一批科技 含量高、地方特色浓郁的产品; 同时发挥我县畜牧业优势,积 极发展一批肉食加工企业。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提高企业净利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狠抓企业扭亏增盈工作, 对亏损企业要加大监控力度,逐户研究对策,帮助其尽快扭亏 增盈,把着力点放在立足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上,不断促进产 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快速高效增长。对扭亏无望、资不 抵债的企业,要下决心关闭或资产重组,实行转产转业或者“退二进三”。

实施大企业战略,增强名牌意识。整合工业资源,把培植 大企业、大集团作为迅速扩张工业总量、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 措施。在现有能源、冶金、食品、建材、制药、化工、农产品 加工等行业的基础上,通过股权转让、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 的资产重组,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一批 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全省全国同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的企业集团, 以规模优势支撑我县经济发展上档次、上水平。 到 2010 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 10 亿元企业 5 家、超 5 亿元 企业 6 家、超亿元企业 10 家。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依托现有大企业,增创一批高质量、高效益、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叫响 “伊川铝”、“杜康酒”、“奔鹿兽药”、“兴旺消声器”、“鹏程电线”等品牌,形成若干个 “市内有实力、省内有名次、国内有影响、国际有市场”的名牌产品。“十一五” 期间,我县要实现全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创 3 个以上全省著名商标。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继续把解决好 “ 三农” 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 持 “多予少取放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植产业优势,统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同时,搞好乡 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十一五”时期所有行政村建设全部纳入规 划管理。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推广采用名优品种,扩大良 种覆盖率,增加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提高粮食作物质量和效 益。2010 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36 万吨左右,优质专用小麦和 优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25 万亩和 20 万亩。大力发展 温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烟叶种植,“十一五”期间,全县温 棚数量稳定在 1 万座左右,烟叶种植面积保持在 5 万亩,畜牧 业产值占农业产值'60%以上。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农村 户用沼气 3 万座,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提升农业经营水平,结合洛阳 “半小时经济圈” 的建设,在城关、水寨、彭婆沿伊河川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搞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全面绿化宜林荒山,新增造林面积 7.2 万亩,其中工业原料林 5.2 万亩,到 2010 年,全县有林地达到 24 万亩,林木覆盖面积达到 20.33%。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大力培育 天丰面业、越华薯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 引导 龙头企业参与等级评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到 2010 年,力 争 4 家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省定标准,15 家达到市级标准。通 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 引导农民进 入市场,鼓励农民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 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 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 制,支持农村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 户承租土地,实行连片种植、集中养殖。着重抓好一批农产品 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建设肉牛屠宰加 工厂和冻干果蔬生产线。大力发展和扶持农产品运销大户,拓 宽产品销售渠道。在完善提高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 加快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优化农 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对农 户的主渠道作用,增加支农信贷。到 2010 年,全县农业产业化 经营的比重占全部第一产业的 60%以上,农民收入中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达:50%以上。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中低产 田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 2010 年,有效浇灌面积发 展到 40 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保持在 33 万亩,打配机井 350 眼,解决和改善 13 万人饮水标准,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完 成 1.6 万亩节水灌溉。继续搞好西干渠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干渠硬化 20 公里、支渠硬化 50 公里、发展灌溉 5 万亩。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依托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城 镇服务功能, 引导农村人口和二三产业向城镇转移。建立多渠 道、多形式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 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做好农民 外出务工的信息引导、管理和服务,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不合 理收费,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县年平均 培训农村劳动力 2 万人以上,转移农利服公动力比重下降至 50%以下。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 政覆盖农村的荡围,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 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报务的水平。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以文化大院为基础,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艺活动,丰富 群众文化生活;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 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 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合理配置城乡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加快乡村道 路建设,发展农村通讯,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 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 “村村通”。搞好 乡村建设规划,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 能源,美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使 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 民主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促 使新风尚蔚然成风,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 “县城为核心,建制镇为主体,小集镇为基础” 的城 镇化发展战略,多层次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配合洛阳建设区 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管 理有序、规模适应、功能完备的城镇化体系。到 2010 年,城镇 化水平达 40%,城镇人口达 31 万人左右,城区面积达 15 平方公里,人口达到 15 万人,实现撤县改市。

优化城市布局,精心打造洛阳卫星城。结合洛阳市城市体 系发展规划, 以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基础设施、 调整和充实城市分区功能为重点,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并 重的原则,开发新区空间,疏解旧城压力,形成以伊河为轴线, 东西两岸对应发展的组团式布局,逐步融入洛阳大都市圈中。“十一五”期间,伊河以西重点进行新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行政办公区、商业服务区、文化娱乐区、居住区建设,使新 城区初具规模。伊河以东以伊电集团为依托,逐步形成以发电、 冶金、铝材深加工等为主的企业群落,建成煤一电一铝一体化 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到 “十一五”末,将伊川建成区域布局合 理、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适宜人们居住的现代化卫星城市。

加快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快 新区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新修新区道路 15 公里,建设 新区中心广场,建成两个商贸区和多个智能化住宅区,完成“ 四 大班子”及部分委局向新区的入驻搬迁,通过 3—5 年的建设, 达到成规模、 出形象、聚人气的目标,形成政治文化中心。 以 “完善功能,提升品位, 改善环境,展示形象”为目标,加大 旧城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城市居住小区化和主次干道升级改造 及纵深开发建设,加大破产企业厂区改造和 “城中村”治理力 度,完成旧城区主干道街景整治、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十 一五”期间,完成旧城 6.平方公里的改造和 18 条支路、街巷的 综合治理。县城规划区不再入住新的工业企业,现有企业均实现无污染改造。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开通东环路、洛 栾辅路、志远路、八一路北段、鹤鸣路西段等重要路段,新建 伊水二桥,建成道路长度 40 公里以上,路网密度达 3 公里/km',人均道路面积 20m。完成城市供水、排水、供暖、供气、电网改造工程,“十一五”期间,新建 2.0 万吨/日地表水厂一座,完 成新城区的主要道路管网配套及旧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形成环 状管网系统。新建 2 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和 220 吨/日的垃圾 处理场各一座。完善热力管网建设,东西两区分别建热交换站 3 座,热化率分别达到 40%和 35%。加快管道燃气的延伸,使西区普及率达到 30%以上。

加快小城镇建设。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 针,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逐步扭转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 良性互动。现有建制镇要依托产业,突出特色,形成不同类型、 不同风格的新型小城镇。选择水寨、彭婆、 白沙、平等、鸣皋 等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有产业发展潜力的乡镇为试 点,结合发展工业小区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设 2 一 3 个 2 万人左右的中心镇,实现与县城在功能、资源和信息上的对接。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发展主导产业,增 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吸引社会 投资参与卫生、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 的投资体制。 完善农村户籍体制,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小城镇聚集。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构建新型产业格局

紧紧抓住洛阳政治经济中心南移的历史机遇,立足我县实 际,进一步优化结构,拓宽领域,逐步形成以传统服务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速保持在 14%以上,到 2010 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 35%左右。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以 现有商品聚集区为基础,建设若干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农贸、 家俱、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加快人民中路、顺城街、荆山西 路等商业街的改造、完善和提升,开发建设 2-3 条各具特色的 商业街。建设 1-2 个较大规模的屠宰场。加快 “ 万村千乡”商 业服务网点建设。 以超市、便利商店、 自选商场等为重点,推 进零售业的连锁化。 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 以大型购物中心、 综合超市和货仓式商场等为重点,建设高档、现代新型业务。 探索扩大外贸出口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出口产品的信息网络, 扩大出口渠道。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档次、适应商务 洽谈和旅游消费的餐饮娱乐企业。在县城新区建设⒉家以上的 星级酒店,尽快开发槐树街以北的餐饮娱乐购物区。大力发展 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优势,依托关林批发市 场,努力把我县建成以县城为中心,水寨、彭婆、 白沙、平等、鸣皋为重点,立足洛南、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商品集散地。

发展壮大房地产业。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取消集 资建房,强力推进商品房建设。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投入力 度,满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拓宽房地产信贷业务,加 大金融对房地产的支持,引导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由即期消费向预期消费转变。根据布局合理、便于管理的原则,逐步将县城居民区划分成若干物业管理小区,纳入物业管理范围,不断完 善物业管理制度。2010 年,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 80% 以上。要依法规范物业管理,力争到 2010 年,从事物业管理的企业全部具有资质等级证书,县城物业管理机构达到 20 家以上。着力发展中介服务业。进一步规范提高会计、审计、评估、 策划及法律、工程、科技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保险、 劳动力、公证、仲裁等市场中介组织,推广代理、代办、经纪 等中介服务方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顾问队伍和智力服务网 络,推动我县中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推进中介机构与政 府部门脱钩,坚决破除行业及部门在准入条件、指定服务等方 面的垄断,积极扶持中介服务业发展。加快中介行业协会建设,扩充经纪人队伍,强化中介服务业。

强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大力发展以为广播电视、文艺演出 等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 以网络服务、广告会展等为代表的 新兴文化产业, 以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和以民营团体为代表的 大众文化产业,尽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 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县图书馆要逐步扩大藏 书规模,达到国家级图书馆标准;规划期内,在县城新区高标 准建设伊川博物馆和伊川大剧院。到 2010 年,争取 60%以上的 行政村建起文化大院,5 个乡镇达到省级先进文化乡镇标准。加 大旅游开发和文化资源挖掘力度。搞好旅游菅销策划和宣传推介,开展对范仲淹、二程、邵雍、杜康等历史名人文化思想的研究活动,开发范园、程园、伊川书院、邵园等历史人文景观, 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探源游和寻根问祖游。 引导 旅游业向一、二产业延伸, 以伊电集团为依托发展工业游,在 魏梁路沿线乡镇发展以农家乐为内容的文化休闲旅游。积极引 导扶持仿古青铜器与发展洛阳大旅游的衔接,努力实现产品的 规模经营和效益经营,发挥 “古为今用”的特殊功能,满足社会的心理需求。

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 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 服务,构建以销售服务、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 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兴办各类农 产品流通服务组织、 中介服务组织、 民营科技组织等农业服务 组织。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积极开展良种供应、植保、配 种、机耕、排灌、疫病防治、病虫害防治和气象信息服务。扶 持非营利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农村劳务输出机构建设,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条件。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工程质量,注重投资效益,继 续加强以交通、通讯、 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功能。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干线公路建设,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快 速通道连接,完成 S323 八官线东风桥、丁惠桥和常付路南衙桥、北曲河桥、高原桥等五座干线公路桥和崔周路鸦岭至崔村段、郭木路水寨至白元段等 4 条 58 公里干线公路的建设和改造任务。 加快县乡公路改造步伐,新建土门伊河桥、 中溪伊河桥、殷沟  桥等 34 座县乡公路桥,完成古马路古城到土门段、平莲路等 4条 64.2 公里新建和掘丁路、彭江路等 6 条 120 公里改建任务。

加强 “村村通”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到 2010 年,县 道全部达到二级标准,主要乡道完成二级路改造,其余达到三 级标准,全部村道达到四级标准, 自然村全部通水泥(油)路, 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为依托、县乡公路为骨架、 乡 村公路为支脉的七纵八横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积极发展乡 村运输场站建设,适时增加公交线路和班次,满足大众出行需 要。“十平五”末,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 575 公里。搞好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

信息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通信支撑网扩容力度, 提高网络覆盖面,积极开辟增值业务,扩大电信消费规模。到 2010 年, 电话普及率达到 20 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 到 5.68 部/百人)。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应用系统,扩大 网络资源的共享范围。加快广播电视综合信恶网建议,在中茜 吧视节目的同时,增加频道,提高层次。力争到 2010 年,觅市 网络和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 70%以上,构建“数字伊川”的基本 框架。加快城乡电网结构的改造和完善,提高供电能力,推就 电内化进程,重点抓好鸦岭、何庄、平等、周大等 4 座 35 十伏变电站新建工程,新建 4 条重点项目 10 千伏专用线路,改造 3尔士千伏线路;完成城南﹑ 江左、水谢、半坡等 4 座 35 十伏受 电站改扩建工程,新改建各种线路.100.公里,使一一说 4.2%以下。

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伊河大堤的标准化治理和水库的全面 加固,新修、加固伊河大堤 60 公里,使伊河县城段达到百年一 遇,其余段达到 50 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全面提高我县 23 座中小型水库的防洪标准。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地

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页公主位见多层次、宽 领域和深度,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在 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积极采用项目融资、股权投资、经营 权转让、企业并购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招商引资。例期市场 化运作建立符合国际贯例的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社会化、 巾 场化址模式。突出招商重点,发挥我县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选 择一批煤炭采选、铝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等有利于拉长产业链 条和安排就业岗位的项目积极推介,实行项目招商。积极利用 国外贷款,加快交通、环境、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 设。牢固树立 “环境也是生产力”和 “开放度有多大,发展空 间就有多大” 的思想,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和整治,建立法律公正统一、政策公开透明、行政廉洁高效,诚实守信的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12%。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加快外经贸管理 体造名牌出口同支持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元节。积极开拓新的电 解铝、金刚砂等传统特色产品出口规模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 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扩大出口的生力军,到 2010 年, 获外贸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达 100 然,件的企业“走出去”,输出 成熟技术、 富余设备和劳动力,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 并利用海外人才、技术、信息,开展研究"、开发、生产和分销, 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 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发展非贸易创汇。到 2010 年,对外承包合同达 700 万美元,外派劳务 500 人以上。

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机 遇,发挥我县区位优势、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工业基础 好的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我县传统产业的 改造和升级。通过技术转让、企业出让、联合开发等方式,积 极吸引东部地区企业和人才来伊投资兴业。鼓励企业适应西部 市场需求,参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联合、兼并、租 赁、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低成本扩张, 向西部转移富余生产力和适用技术。

(七)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以提高人口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完整、开放、 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基础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 调整中小学布局,解决城镇教育资源短缺和初中学生辍学率偏 高问题, “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集中办好 1-3 所初级中学, 1 所中心幼儿园。加快发展中等教育,努力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 模,基本实现县城和条件较好乡镇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在搞 好伊川高中新区、伊川四高和城区初中建设的基础上,在县城 新区建设可容纳 3000 多名学生的小学和高标准幼儿园各一所。 加强教育软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逐年增加向高等院 校输送新生人数,提高高考升学率,争取在 2005 年全市第五名 的基础上,提升 1-2 个位次。 强化职业教育,逐步完善继续教 育制度,扩大职业教育范围,加强对在岗职工、农民工的技术 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 应用,2010 年全县所有学校实现信息网络远程教育。,高车驱资. 裂出卧冈县每类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逐步建立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卫生体制,使人民群众享有同小康 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服务,增加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时间, 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先进地区水平,到 2010 年,平均期望寿 命达到 73 岁。 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和预防体系为 目标,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在县城新区规划建设一所大型县级 综合性医院,加强妇幼保健和中医事业建设;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强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强中心村医疗诊所建设,加快医疗设备更新,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巩固和完善三级预 防,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 力。建设县卫生监督中心。允许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进入卫生 领域,逐步形成以非营利机构为主体、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办 医为补充的医疗格局。到 2010 年,我县病床达到 1000 张左右, 每千人拥有医技人员 3 名。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 度,到 2010 年实施以大病统筹为主体的农村合作医疗乡镇达 100%,覆盖农村人口达到 90%以上。加强卫生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其他危害公共卫生的违法行为,杜绝医疗事故发生。进一步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提   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竟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加强社   区体育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健身场所。“十一五”期间,举办全县第四届运动会。

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 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加就业 的积极作用,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多渠道扩大就业。推 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等多项措施, 完善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城乡统一、 自由流动 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动力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失业人 员及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加强劳动 执法监督,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用工制度管理,高度重视生产安全,建立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十一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3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 进一步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 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失业保险制 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在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城镇基本养老保 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 社会保障问题。努力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在农 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形成比较完善 的制度。全力推进社会福利的社会化进程,加大对城乡弱势群 体和低收入人群的帮扶力度。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强老年服 务设施建设,推行社区养老服务,形成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 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家居养老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 和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规范社会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 育, 弘扬爱国主义为精神,倡导尊老敬贤、见义勇为的良好社 会风尚。深入开展创建省级、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活动,提高 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大力弘扬正气,鞭挞丑恶现象 与不良风气,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扫除黄、赌、毒,营造有利用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和正确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不断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深入开展 国防教育,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广泛开展 “双拥” 活 动。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 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公民依法 享有广泛的权力和自由。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 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政务、厂 务、村务公开。搞好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坚持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搞好信访、来访,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

加强矿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消防安全建设,认真落实 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备的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积极发展人防、气象、广电、档案等社会事业。

(八)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重视资源管理 和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形成以法律为基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坚持 “资源开发与 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节水、 节材、节粮和节约各种资源活动,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 的经济效益。通过改进工艺技术与设备、 改善管理等措施,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 废水、建筑和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等进行综合利用。“十一五” 期间,在火电、冶金、耐火材料、磨料磨具等行业全面推行循   环型生产方式,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 15%,工业废弃物利用率   达到 90%。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   制土地供应总量,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建立科学的用地计划指   标分解体系,重点保证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发展的用地需   求。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   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确保占补平衡。“十   一五”期间,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总量控制在 550 万公顷以内,基本农田保护区稳定在 57103 公顷以上,整理土地 7976 公顷,整治居民点 112 公顷。建立合理的节水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 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鼓励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提高水 的利用,建立节水型社会。坚持开发节流并重,合理开采地下 水,充分利用过境水不,和积极拦蓄地表水。严格控制高耗水 工业项目,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水平,新增工业用水量的 50% 靠节约用水来解决。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保护管理,满 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偿使用制度, 严禁无证开采,确保矿产资源的依法、有序、科学开采。“十一 五”期间,全县保留小煤矿 21 家,每个煤矿生产能力达到 15 万吨以上。积极开发替代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水平和效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大环境综合整治 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率,在一些行业推行污水零排放。加强城 区水源地的有效保护,在确保城区饮用水源第一保护区水质达 标的基础上,规划城区饮用水源第二保护区。到 2010 年,城区 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 98%以上,伊河出境水质达到二类标 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净化空气质量。到 2010 年,城区大气 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 253 天。 加大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控制和治理力度,不断提高综合利用和 无害化处理能力。 以基本农田建设、林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为重点,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促进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100 平方公里。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继续贯彻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把计划生育与发展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更 好结合起来,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科学知识宣传教育,普及 优生优育知识,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出生性别综合治 理,保持人口性别均衡增长,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引导有 序迁移和合理分布,“十一五”期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

五 、保障措施

(一)狠抓项目建设,强化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高度重视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投资的拉动作用,牢固树立“项目兴县”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 着力抓好一些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以农田水利、 市政、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 以提升工业企 业竟争力为目标的工业结构调整项目; 以文化、教育、卫生等 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项目; 以山川绿化、生态建设和垃圾、污水 处理等为重点的生态环保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 资累计完成 180 亿元以上。 完善项目目标管理机制和竞争激励 机制,坚持重点项目领导分工责任制,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 务意识,千方百计保证规划期内重点建设项目如期建设和完工。 加强项目库建设。发挥我县区位比较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 势和劳动力优势,认真筛选储备一批适宜吸引外来投资、行业带动较强的大型项目,大力向外宣传推介。

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适应市 场经济条件下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突出利用外资、项目争 引启动社会投资和直接融资四个重点,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和投 资形式多元化。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重要举措, 积极吸引国内外优势资金投资伊川。加强银企交流合作,积极 争取商业银行支持。及时捕捉国家、省投资信息,认真筛选项 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营造鼓励民间投资的良好环境, 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励不同投资主体相互参股、控股,加大社会投资参与度。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促成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培植财源,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能。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加  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到 2010  年, 限额以上企业全部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积极推进财税体 制改革。财政资金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项目,集中资金保证社 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需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的公共财政框架,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征管,不断提高财 政收入中的税收比重,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注意防范财政风险。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把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减少行政干预,更多地运用经济、 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立能进能退 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 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社会服务体系。要以优化软环境为重点, 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解决 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突出问题。消除地方保护 主义,促进公平竞争。建立投资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实 行外商投诉处理责任制和领导包案制度,加强对外商的服务和 权益保护。努力建设平安伊川、效益伊川、法制伊小诚信伊川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折不扣地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 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营造 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真正让非公有制经济放开、放心、放胆 发展;实现总量上规模、结构上层次、质量上水平、实力上台 阶。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贡献率。加快民营企业结构 调整步伐,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重点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技术装备水乎和核心竟争力。建立和完善以创业辅导、诚信评 价、信用担保、技术创新信息咨询、人才引进和培训为重点的 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优质服务。 积极启动和引导民.间投资,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鼓 励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发展教育、文化、旅游、社区服务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三)加快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强以企 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快建立重点行业技术创新中 心,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我县由行业优势向科技优 势的转变,增强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 的推广和产业化。“十一五”期间,建立电解铝、磨料磨具、制 药、酿酒四个研发中心。支持和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 校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科研体系,积极推进科研成 果产业化。到 2010 年,科技进步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到 65%,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 200 家,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年均增长 30%,全县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建立健全引 进、开发、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良好机制,打破部门界限﹑ 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创造宽松的智力资源流动环境。加大科 技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 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实现科技投入的有效快速 增长。2010 年,全县科技三项经费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 2.5%以上。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 改革人事管理 制度,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引进国 内外高科技优秀人才,通过项目协作、技术合作、购买科技成 果等多种途径, 引进、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和企业家 队伍,加强专业化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快建立 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制定吸引、培养、 留住人才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形成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消除人才流动障 碍,逐步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事档案代理制度,提高人才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所有:伊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 : 0379-68333512    地址:洛阳市伊川县人民中路269号
  • 建议使用1366*768及以上分辨率,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管理:伊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4103290008
  • ICP备案号:豫ICP备17032252号-1 公安备案号:41032902000181
  • 技术支持:三智信息技术(洛阳)有限公司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