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文机关:
  • 成文日期:null
  • 发布日期:2011-03-11
  • 发文字号: 伊政〔xxxx〕xx号
  • 索引号:C001-0109-2024-0003
  • 公开范围:全社会
  • 公开时限:常年公开

 伊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

“ 十二五”(2011-2015)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 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更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的攻坚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 多的大背景下,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 十二五” 规划,对于妥善 解决应对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实施“产业兴县、 福民强县” 战略,保持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篇 规划编制背景

“ 十一五” 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 平凡的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产 业兴县,工业强县、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战略,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以大项目为支撑, 不断加快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调整优 化结构,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二五”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基本成就

“ 十一五” 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成功度过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全县经济社会朝着规划预期的目 标稳步推进,“ 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预计 2010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 226.7 亿元, 比“ 十五” 末增长 95.4%,年均增长 16.4% ;人均生 产总值达 30386 元, 比“ 十五” 末增长 91.5%,年均增长 17.9%; 全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达 82.38 亿元, 比“ 十五” 末增长 131 %, 年均增长 18.3%;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84 亿元,是“ 十 五” 时期的 4 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0.08 亿元,年均增长14.8%  十五 末翻一番。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比例 逐趋合理,产业布局明显改善。预计 2010 年,一产增加值达到 23.7 亿元,二产增加值达到 156.7 亿元,三产增加值达到 46.3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 2005 年的 10.6:69.3:20. 1 调整为 10:69.8  20.2

1 、工业大县基础地位确立。 强力实施 “ 工业强县” 战略,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以招商为重点,引进了龙鼎铝箔、金龙精密铝材一批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投资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升级项目,先后实施 了总投资超过 500 亿元的千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 186 个,形 成了煤电铝及铝深加工、硅及光伏、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磨 料磨具、耐火材料等六大产业体系,工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 带动作用更加明显,逐步走上了一条科技效益型、集约板块型、 优势特色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之路。预计 十一五末,我县完成 全部工业增加值 142.26 亿元,  2005 年增长 8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75%  2005 年增长 15 个百分点。

2、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十 一五”期间,全县发展有效灌溉面积 5 万亩,完成水保治理 80  平方公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0 年粮食产量达 36  万吨,年均增长 2.5%;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县规模化养殖场达 1393 个,肉蛋奶产量达 8.07 万吨,比“ 十五” 末增加 22%;烟叶 生产持续上升,烟叶种植面积达 1.33 万亩,种烟户 1483 个;农 业产业化经营力度加大,培植龙头企业 62 家,建成优质农产品 基地 10 处,农民专业合作社 68 家。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城乡农产品市场 12 个,年交易额 7.8 亿元。林业生产长足发展。累计造林 11.27 万亩,2010 年全县林木覆盖率达 17.79%。

3 、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截至“ 十一五” 末,全县民营企 业达 3308 家,其中限额以上 144 家。累计实施投资规模超过 50 万元项目 679 个,总投资 134.06 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 GDP 比重由 2005 年的 48%提高到目前的 70.2%,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市外境内资金246.5亿元,境外资金21902.6万美元。

4、服务业稳步发展。商贸、物流业空前繁荣,大张盛德美、 周天百货等大型连锁店建成营业,千乡万村工程得到有效实施, 形成了以城区为龙头、 乡镇为骨干、农村为基础的消费经营网 络体系。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相继建成了龙辰家园、太阳绿城、 丰泽园、龙腾名流居等房产项目 21 个。金融、会计、法律、评 估等新兴服务业日趋繁荣。预计到“ 十一五”末,全县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达到 82.38 亿元, 比 2005 年增长 131% ;第三产业 增加值 46.3 亿元, 比 2005 年增长 97%。——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按照规划为纲、城乡统筹、 重点突出、适宜人居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十一五期间,预计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84 亿元,是 十五 时期 4 倍。

1 、城区建设步伐加快。按照“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并重” 的 原则,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滨河新区建设 全面启动。编制了《伊川县总体发展规划》,确定了“ 以伊河为 轴线,东西两城相向发展,优先对接洛阳” 的发展理念和“ 一年 启动、三年基本建成、五年聚人气” 的奋斗目标。强化土地五统 一和用地补偿,累计调整新区建设用地 8 平方公里,为新区建 设提供基础条件。景艺路、东环路已竣工投用,滨河大道、滨 河新区路网工程正在加紧实施。 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全县新建、改造商都路、豫港大道等主要道路 10 余条,建成了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工程,完成了污水处 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省级重点工程。累计投入 15.44 亿元实施了 25 个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程,累计改造面积 100. 13 万平方米。2010 年,城区面积达到 15 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 15 万人。

2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加强“ 宽 路窄桥”、“ 四路一桥” 等工程建设,累计投资 4.59 亿元新建、改 造伊常路、掘丁路、崔周路、彭江路、鸣皋伊河大桥等项目 213 个,投入 6647 万元完成 183 个村 288. 1 公里村村通工程,全县 通车里程达到 481.567 公里,交通运输得到极大改善。投入资金 5000 余万元,完成 110 千伏白元输变电、110 千伏白沙乡窦村 变电站第二电源工程,投入 2800 万元建成 6 个电气化乡镇、126个电气化村。

3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85 个; 建成融村两委办公室、标准化卫生所、多功能学校、便民服务 大厅、文化大院、连锁超市、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等设施为一体 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118 个;硬化通组通户道路 1526 公里;完成村庄规划 369 个,并全部通过评审。

4 、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集约、 现代化的要求编制了《伊川县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确定了 东园以铝精深加工业为主,西园以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 主的“ 一区两园”发展模式。成立了注册资金 5000 万元的顺祥投 资担保有限公司,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的开放式、多元化投入机制和融资体系。累计投入资金 8.43 亿元,完成了建设道路总里程 7.5 公里,完 成标准化厂房 35 万平方米;入驻园区项目 12 个,其中亿元以 上项目 4 个,总投资 23 亿元。2010 年,县产业集聚区实现产值170 亿元,利税 4.8 亿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  180 个村级卫生所(室)、敬老院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二高宿 舍楼、县医院高层病房楼、县计生站、13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等 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了农村学校安全改造、校舍安全工程、职 教中心、县医院高层病房楼( 二期)等项目,文教卫生基础设 施不断加强。手足口病、 甲型 H1N1 等重大疫情传播得到有效 遏制。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加强综合 管理和优质服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6‰以内。全面落实各 项惠民政策,累计发放农民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 2. 17 亿元。积 极推进 家电下乡  汽车、摩托车下乡 工程,销售产品 12.8  万台部,补贴资金 4000 余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效显著, 实现转移 116. 1 万人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累计发 放小额担保贷款 4000 万元,实现新增就业 2.78 万人。完成养老 保险、 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费征缴  2 亿元,发放城乡居民低保金 9000 余万元,实现了动态管理 下的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全县参合率 99.9% 补助资金 1.3 亿元,受益率 60%。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落实。投  3340 万元建设了 612 套廉租房和 266 套经济适用房,有效缓解了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 十一五 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工业增长方 式粗放,产业层次较低、集中度不高、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主创新能力弱,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滞后, 城镇化水平低、居民收入增长趋缓,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较低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 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第二章  “十二五” 面临的发展形势分析

“ 十二五” 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上可概 括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种矛盾凸显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协 调发展攻关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国内外形势,客观分析我 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是科学制定“ 十二五” 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前提。

 第一节 机遇和有利因素

—— 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带来的机遇。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在重大调整中将逐步走向再平衡,具备持续增长的动力,进入下一个景气阶段, 中国经济将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 国家层面的政策机遇。 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即国九条)、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等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东部产业向中西 部转移、新一轮城市更新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在争取进入 国家战略,央企等战略集团进一步加大对洛阳市战略支柱产业 快速发展的支持力度,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尤其是不断加大改 善民生领域投入力度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政策机遇,为我县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实现突破、加快崛起提供了重要机遇。

—— 区位优势带来的机遇。 我县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劳动 力成本低、经济腹地宽广,通过近年来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雄 厚的工业基础和相对完备的经济体系,随着产业资本由沿海发 达地区向中西部加速梯度转移契机的出现,我县面临着承接产 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打造成为扩大内需市场生产基地的难得机遇。

——“ 一中心五组团” 战略带来的机遇。“ 十二五” 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 福民强市” 的目标,强力推进“ 一中心五组团” 战略,这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依托新区建设 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我县城乡一体化步伐、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二节 挑战和不利因素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初加工和原材料为主的工业仍占主导地位、高终端产品和高新技 术产业比重低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致使能源、土地、水、矿产等资源制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等问题日趋加剧,促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我县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结构调整转型带来的挑战。 “ 十二五”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 民消费需求任务更加紧迫。投资是我县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必须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

—— 节能减排政策带来的挑战。 “ 十二五” 时期国家把节能 减排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我县目前的电解铝、磨料磨具、铸造 等主导产业大部分属于“ 两高一资”行业,“ 十二五” 期间将面临更大的节能减排压力,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服务业发展滞后带来的挑战。 我县服务业,特别是生 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较低水平,大力提高服务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我县社会发展的长期任务。

——兄弟县区竞相发展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兄弟县区发 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对我县在全市乃至全省 的经济地位构成挑战,“ 十二五” 期间若不加大力度快速发展,我县将面临位次继续下滑的不利局面。

——传统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挑战。 我县城乡区域发 展不协调矛盾突出,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教育、 医疗、社会 保障等一些领域还比较薄弱,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缓慢,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速,必然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处理不当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总的来看,我县总体上处于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环境。“ 十二 五” 时期既是我县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机遇期,也是面临较大考 验的挑战期。 我们必须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着眼于解决发 展中的突出问题,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珍惜和用好重要战略 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巩固和保持“ 十一五” 以来经济社会平稳 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 十二五” 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三章 “十二五” 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特征

目前,我县人均 GDP 已突破 4000 美元,国民经济已具备 相当实力,正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是活跃、加 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以判断,“ 十二五” 期间我县处于经济发 展转型期、市场化进程推进期、和谐社会加快构建期,是我县 实现经济结构新转型、社会建设新发展、建设新伊川的关键时期。

( 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升级转型期

我县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充分显 现,随着快速发展,这些矛盾可能进一步激化,经济转型的任 务十分繁重、要求更为迫切。充分利用中央扩大内需、国内外高端要素加快转移等有利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自主创新、改造提升能源、冶金、磨料磨具、耐火材料、酿酒等传统优势 产业,结合我县发展现状和基础,加快培育太阳能、风能、生 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培育一批相关的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 二)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体制创新的攻坚克难期

“ 十二五” 时期, 改革开放将向纵深推进,将建成更加完善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型政府建设、发展民营经济、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涉及利益 管理的深层次调整, 改革攻坚期进入增量调整与存量改革并重的阶段,将更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 “十二五”时期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全面突破期

“ 十二五” 时期广大群众对改革公共服务的要求日趋增长, 加快社会建设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四)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党的十七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 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取得了显著 成效,但在发展质量、城乡统筹、社会事业等方面,与全面建 设小康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 十二五” 时期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力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识到十二五” 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的阶段性特征,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 级,必须切实把经济增长模式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 道,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把社会建设方向转换到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的轨道。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四个重在”,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 待,强力推进“产业兴县、福民强县” 战略,围绕建设经济繁荣、 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幸福新伊川这一 目标, 以跨越转型 发展为主线,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以推动城镇化为依托, 以转 型升级为重点, 以自主创新为支撑, 以节能降耗为突破, 以改 革开放为动力, 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基本原则

 ( 一 )坚持跨越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思维方式和常规模式,着重在加快城镇化、加快服务业、加快自主创 新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实现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的有机统一。

( 二 )坚持转型发展。把转型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显著提高产业层次。在加 快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技术、产品升级的基础上,提高战 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 代农业比重,推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好” 与“ 快” 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 本方法,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促进三 次产业发展相协调,速度与质量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 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创新发展。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模式转型的强大动力,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 打造创新平台,强化创新服务,集聚创新要素,形成创新合理,实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五)坚持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 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和强县的有机统一。

 第三篇  战略定位 战略思路 战略目标

第一章  战略定位

力争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到 2015 年,我县综合实力实 现新跨越,城乡协调发展达到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 阶,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铝工业新城、洛阳 空间距离最近的重要卫星城市,最佳宜居山水城、环境优美休 闲城和中原经济区“ 三化” 协调发展示范县,打造洛阳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板块,初步实现洛伊一体化。

 第二章  战略思路

( 一)紧扣一条主线。 即:跨越转型发展。大力推进结构 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显著提高产业层次,推进经济增长方式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破除传统思维方式和常规模式,着重 在加快城镇化、加快服务业、加快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大突 破,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 二)把握两个着力点。 即:项目建设和结构调整。抢抓 机遇,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大上项目,上大项目, 以项目调 结构、 以项目促发展, 以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速度和质量的提升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推进三项建设。 即:生态建设、城乡建设、社会建 设。 生态建设: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面实施清洁生产,积极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综合利用,增强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能力。城乡建设: 以“ 福民” 为目标,着力推进统筹城乡 综合改革,强化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化解城乡 二元结构矛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社会建设:拓宽就 业途径,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加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构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生活环境。

第三章  战略目标

( 一)总体目标

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新伊川。 力争通过 5 年发展,经济社会实现六大显著变化, 即:伊川的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洛阳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充分显现;发展方 式显著转变,增长方式向内涵集约型,三次产业分别向优、强、 快转变,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技 术引领作用更加突出;生活质量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和谐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更加文明祥和;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现代化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显著优化。

( 二)指标设置

——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比“ 十一五”末翻一番,达到 450 亿元,年均增长 14.8%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6 万 元,年均增长 1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达到 20   亿元,年均增长 14.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386 亿元, 年均增长 15%,五年累计达到 950 亿元,比“ 十一五”增长 70%。

—— 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7.5: 70.8:21.7;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比重达 75%以上;经济布局 趋向合理,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率达 45%;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达 6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4306 元和 9033 元,年均增长 12%和 11%;城乡市场更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0.6 亿元,年 均增长 17%;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得到较好的落实,单位 GDP 能耗减少 4.5% ;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进一步改善,林木覆盖率达到 20%。

 第四篇  空间布局和产业引导

我县空间开发的所遵循的原则是:

空间开发基本原则

空间发展方向

要素集中发展

积极推进人口向县城和乡镇集中,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

土地集约发展

通过资源空间配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区域协调发展

依托优势,集约开发,功能互补

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考虑县城、 乡镇驻地的发展和布局

根据我县“ 十二五” 的发展战略和目前我县布局现状及发展 潜力,结合未来发展态势,我县区域功能划分为是“ 一中心、一区、一廊、两带”。

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发展布局

一中心(县城)

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一区(产业集聚区)

东园以铝及铝深加工为主导,配套发展机械加工

西园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配套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廊(郑卢路工业走廊)

装备制造、硅及光伏、新材料、精密铸造

两带(东西两岭优质农业带)

优质高效农业

—— 一中心:伊川城区

抓住中原经济区和市委、市政府“ 一中心五组团”建设机遇,争当洛阳五组团示范县,建成距洛阳空间距离最近的重要卫星城市。按照“ 以伊河为轴线,两岸对称发展,整体向北开发”布 局,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快滨河新区建设步伐,突出中心城区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 全、文化特色明显、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推进商贸、 金融、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展,实现规划、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洛阳新区无缝对接,融入洛阳、 向心发展。

—— 一区:产业集聚区

接照“项目集中、土地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的思路, 严格落实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步伐, 加大空间拓展和开发力度,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区。东园重点 发展铝及铝精深加工业,配套发展与其相关的机械制造业,力 争在“ 十二五” 末形成在纵向上实现产品配套,在横向上实现资 源共享的完善的铝产业链条。西园围绕纺织、 电子等产业,加 快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零污染产业集群,实现与洛阳新区对 接、积极承接洛阳产业转移。使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伊川县先 进产业的集中区、 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城镇功能延伸区,为促 进县域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 程,实现“产业兴县、福民强县” 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力支撑和重要载体。

—— 一廊:郑卢路工业走廊

以郑卢路沿线工业基础,加强产业整合,提升产品关联度和企业集中度,建设伊川县新的工业基地,为伊川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 彭婆镇以朱村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精密 铸造以及高档耐火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水寨镇以世纪新源多晶 硅项目为龙头,打造洛阳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硅及光伏产业基地。 白沙镇以磨料磨具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重点发展磨料磨具中 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磨料 磨具工业园区影响力。 白元乡以山川合金、钢峰铸造为龙头, 加快机械加工工业园建设,形成规模大、影响深远、技术先进的机械制造基地。

—— 两带:东西两岭优质高效农业带

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在东西两岭地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 业。做大做强以江左、酒后为主的养殖基地、 以鸦岭为主的林 产品加工基地、 以鸣皋中溪为主的果蔬加工基地和葛寨为主的 烤烟基地、以吕店为主的小杂粮特色农业基地;结合洛阳“半小 时经济圈” 的建设,在城关、水寨、彭婆沿伊河川区的洛阳近郊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蔬菜种植业。

 第五篇    “十二五” 时期的重点任务

 第一章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经济 发展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建设中原经济区“ 三化” 协调发展示范县的核心内容,是建设“ 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新伊川” 目标的重要依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伊 川现阶段发展特征和现有产业为基础,按照“优一、强二、快三” 的原则(调整优化一产内部结构,确保农民增收;坚持“ 工业强 县” 战略不动摇,强化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做大做强工业 体系;加快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为工业和农 业提供重要支撑,促进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围绕六大产业和 六大基地建设(铝工业基地、硅及光伏产业基地、机械加工基 地、磨料磨具基地、耐火材料基地、特色农业基地), 以项目 建设为抓手,分类推进结构调整、逐项实施产业升级,即:做 大做强煤电铝及铝深加工业、加快培育硅及光伏业、转型升级 耐火材料和磨料磨具工业、延伸拓宽机械加工业、做特做优食 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再生能源、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 电子商务、 中介咨询等 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为主的 现代农业。加快空间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集聚区、朱村工业园 区、磨料磨具工业园区、 白元机械制造园区等各大产业园区的 承载能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新技术领域突出引进技术高端、关 联度大、辐射能力强、节能环保等重点项目,促进经济结构的 战略调整和大跨度升级,促进三次产业逐步融合和协调发展, 到 2015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 2010 年的 10:69.8  :20.2 调 整为 7.5:70.8:21.7,使我县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新兴产业化示范基地。

 第一节 加快结构调整 做强工业经济

强力实施“产业兴县” 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园 区建设为载体,以规模以上企业为引领,按照“发展壮大六大产 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和产业结构高级 化、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生产清洁化的要求,依靠政府 带动、市场驱动、科技推动,全面提高我县工业经济的自主创 新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构建结构科学、 布局合理、发展集聚的现代工业体系,有效推动我县工业由资 源型向技术资源型转变, 由工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迈进。到 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 300 亿元,年均增长 16% 。

—— 一中心:伊川城区

抓住中原经济区和市委、市政府“ 一中心五组团”建设机遇, 争当洛阳五组团示范县,建成距洛阳空间距离最近的重要卫星 城市。按照“ 以伊河为轴线,两岸对称发展,整体向北开发”布 局,加快老城区改造,加快滨河新区建设步伐,突出中心城区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 全、文化特色明显、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推进商贸、 金融、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展,实现规划、 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洛阳新区无缝对接,融入洛阳、 向心发展。

—— 一区:产业集聚区

接照“项目集中、土地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的思路, 严格落实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步伐,加大空间拓展和开发力度,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区。东园重点发展铝及铝精深加工业,配套发展与其相关的机械制造业,力 争在“ 十二五” 末形成在纵向上实现产品配套,在横向上实现资 源共享的完善的铝产业链条。西园围绕纺织、 电子等产业,加 快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零污染产业集群,实现与洛阳新区对 接、积极承接洛阳产业转移。使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伊川县先 进产业的集中区、 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城镇功能延伸区,为促 进县域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 程,实现“产业兴县、福民强县” 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力支撑和重要载体。

—— 一廊:郑卢路工业走廊

以郑卢路沿线工业基础,加强产业整合,提升产品关联度 和企业集中度,建设伊川县新的工业基地,为伊川经济发展提 供新的增长极。 彭婆镇以朱村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精密 铸造以及高档耐火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水寨镇以世纪新源多晶 硅项目为龙头,打造洛阳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硅及光伏产业基地。 白沙镇以磨料磨具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重点发展磨料磨具中 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磨料 磨具工业园区影响力。 白元乡以山川合金、钢峰铸造为龙头, 加快机械加工工业园建设,形成规模大、影响深远、技术先进的机械制造基地。

—— 两带:东西两岭优质高效农业带

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在东西两岭地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做大做强以江左、酒后为主的养殖基地、 以鸦岭为主的林产品加工基地、 以鸣皋中溪为主的果蔬加工基地和葛寨为主的 烤烟基地、以吕店为主的小杂粮特色农业基地;结合洛阳“半小 时经济圈” 的建设,在城关、水寨、彭婆沿伊河川区的洛阳近郊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蔬菜种植业。

 第五篇    “十二五” 时期的重点任务

 第一章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转变经济 发展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建设中原经济区“ 三化” 协调发展示 范县的核心内容,是建设“ 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 民幸福的新伊川” 目标的重要依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伊 川现阶段发展特征和现有产业为基础,按照“优一、强二、快三” 的原则(调整优化一产内部结构,确保农民增收;坚持“ 工业强 县” 战略不动摇,强化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做大做强工业 体系;加快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为工业和农 业提供重要支撑,促进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围绕六大产业和 六大基地建设(铝工业基地、硅及光伏产业基地、机械加工基 地、磨料磨具基地、耐火材料基地、特色农业基地), 以项目 建设为抓手,分类推进结构调整、逐项实施产业升级,即:做 大做强煤电铝及铝深加工业、加快培育硅及光伏业、转型升级耐火材料和磨料磨具工业、延伸拓宽机械加工业、做特做优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再生能源、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 电子商务、 中介咨询等 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为主的 现代农业。加快空间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集聚区、朱村工业园 区、磨料磨具工业园区、 白元机械制造园区等各大产业园区的 承载能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新技术领域突出引进技术高端、关 联度大、辐射能力强、节能环保等重点项目,促进经济结构的 战略调整和大跨度升级,促进三次产业逐步融合和协调发展, 到 2015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 2010 年的 10:69.8  :20.2 调 整为 7.5:70.8:21.7,使我县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和新兴产业化示范基地。

 第一节 加快结构调整 做强工业经济

强力实施“产业兴县” 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园 区建设为载体,以规模以上企业为引领,按照“发展壮大六大产 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和产业结构高级 化、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生产清洁化的要求,依靠政府 带动、市场驱动、科技推动,全面提高我县工业经济的自主创 新能力、 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构建结构科学、 布局合理、发展集聚的现代工业体系,有效推动我县工业由资 源型向技术资源型转变, 由工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迈进。到 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 300 亿元,年均增长 16% 。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调优农业经济

在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和综 合效益,按照“ 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 的原则,建立现代农 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按照“ 高产、优质、高效” 原则,加快农 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着力构建现 代农业体系。到 2015 年,农业增加值达到 30 亿元,力争建成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县。

一、稳定农产品发展

紧紧抓住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全国新增 1000 亿斤粮食 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 年)》的机遇,按照提质增效的原则 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田间工程,力争到 2015 年,新增稳产高产田 7 万亩,总产量突破 43 万吨。积极筹建三 大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完善畜牧产品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动物 疫病防控体系,提高疫病预防能力。壮大新大牧业、郑源养殖 等养殖龙头企业,加快标准化建设,促使畜牧业向无公害方向 发展。 到“ 十二五” 期末,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 115 万头、23 万头、12 万只和 920 万只,奶牛存栏 1 万头,肉类总 量 6.5 万吨,鲜奶总量 4 万吨,禽蛋总量 3 万吨,畜牧业产值达 到 16.8 亿元,把我县建成全市重要的畜牧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基 地。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加 快林业发展步伐。加大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全面消除宜林荒地。到 2015 年,全县林木覆盖率提高到 25%,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5%。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 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围绕畜牧养殖、 小杂粮、温棚蔬菜等领域,着力扶持新大牧业、越华红薯、西 昌谷业等龙头企业。 围绕旅游和城市需求,建立三大特色农业 产业化基地,发展城市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在城关、 彭婆、平等、鸣皋等洛阳近郊乡镇,建立温棚蔬菜基地,建立 番茄、秋辣椒、食用菌、四季豆生产区,发展蔬菜温棚 2 万座, 新增种植面积 5 万亩;在鸦岭、高山、葛寨、 吕店等乡镇,建 立红薯、谷子等小杂粮基地,带动全县发展小杂粮种植面积 10  万亩; 围绕彭江路、东西干渠的烟叶带,建立洛阳市烟叶种植 基地,到 2015 年,全县实现烟叶种植面积 6 万亩,年产值 2 亿元,实现烟叶种植强县目标。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实现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依靠 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资产生产向设施生 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引导农民 进入市场,鼓励农民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 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 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 机制,支持农村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户承租土地,实行连片种植、集中养殖。到 2015 年,全县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58 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30 个,农 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占全部第一产业的 60%以上,农民收入中 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达 50%以上。

四、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交通和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加强病险水库除险 加固、防渗渠道改造、大型灌区配套和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农 业生产用水需求。加快农村安全饮水、低压电网改造、大中型 沼气及户用沼气工程、信息网络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抓好植保服务检测中心项目和 动物疫病防治检疫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动植物疾病防控体 系建设;建设县级农机技术中心,加快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的 推广普及,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建设县级农技推 广服务中心,提高农民农技素质,全面推进科技兴农;加强农 产品批发市场、城乡集贸市场和农村连锁便利店等现代农产品 流通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建立完善有效 的农业投入机制和创新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探索农业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第三节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做大服务业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强化产业之间、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联动发展,全面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为工业和农业提供重要支撑,促进三次产业协调 互动。“ 十二五” 期间,我县要紧紧围绕抓住洛阳新区和产业集 聚区的机遇,积极构建承接和服务洛阳的重要服务业基地,在 夯实基础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的基础上, 以新型工业化带 动生产性服务业、 以生产性服务业带动生活性服务业、 以生活 性服务业带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达到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提 升综合实力的目标。力争到 2015 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94亿元, 占 GDP 比重达到 21.7%。

一、以产业服务为支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在产业集聚区西园建立大型商品集散货仓和商场,组建货 运集团,加速运网建设,实行信息化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地 开展运输业务,促进商贸物流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整合和壮大投融资平台建设,规范投融 资服务,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大力培育和规范发展会计、 审计、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经纪代理、人才交流等各类中介 咨询服务业。重点抓好产业集聚区西园投资 1.6 亿元的零售商品 仓储配送中心、投资 1 亿元的绿色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投资 2.2亿元的大型专业集贸市场等项目。

二、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各类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的服务 业。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 以及小城镇建设,优化商业网 点规划布局,大力发展连锁、专卖、特许、 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形态,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的特色商业企业和街区。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鼓励兴办社区服务实体,拓宽社区服务 业覆盖面。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继续抓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活动,不断扩大消费热点。

三、以消费水平提升为动力,培育扶持新兴服务业

突出商务会展和休闲娱乐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投资 13.5 亿 元的龙门一号国际会议中心等具有相当规模和档次的餐饮娱乐 项目和企业,形成消费层次结构合理、经营方式各有特色、整 体竞争力较强的餐饮服务网络,策划和打造特色化、国际化的 会展服务业品牌。加快开发康体疗养、养老养生等特色服务业,不断拓展消费服务领域。

第二章     着力抓好城乡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

“ 十二五” 时期,我县要围绕“ 一中心五组团” 战略,坚持“ 两 城一体”(新城拓展、老城改造、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把统 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洛阳新区 无缝对接为方向, 以推进“ 三个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 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 六个一体”(城乡规划 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创业就业一体化、城乡基 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为根本途径,有效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快城乡一体化步 伐。力争到 2015 年,城镇化率达到 45%,城镇人口达 36 万人左右。

第一节  强化县城区的辐射带动 打造洛阳重要卫星城市

紧紧围绕洛阳新区建设,按照“ 以伊河为轴线,两岸对称发 展,整体向北开发” 的发展格局,把旧城改造、全面推进伊川滨 河新区建设五年计划为突破口,加快城北区建设步伐,拉大城 市框架,扩大县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力争到 2015 年,城区 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 25 万人,把伊川打造成距洛阳空间距离最近的重要卫星城市。

一、强势推进滨河新区建设五年规划

( 一 )高标准规划,大力度推进

把新区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龙头,用融合发展的理念和 现代城市的理念,引领新区内涵发展和未来走向。高起点、高 标准搞好规划设计,加快总体规划的修编和控制性详规的评审 和审批;按照“ 一年见成效,三年成规模、五年聚人气” 的目标, 举全县之力,保证新区建设快速推进、高效有力。按照政府主 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以招商引资、采用 BT 、BOT  模式与政府投资并重的方式,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用 地协调,优化施工环境,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择业、就业等民 生问题。力争到 2015 年,新区开发面积达到 8.54 平方公里,建 筑面积达到 703 万平方米,入驻人口达到 8 万人,成为我县政治和文化中心。

( 二)注重城市风格和城市品位

用发展的眼光挖掘历史和现代的融合与升华,全面塑造和展现新区的文化内涵和风格品位。按照伊河两岸对称发展的思路,加快以滨河公园东西两侧大堤向北延伸、湿地公园等为主 要建设内容的 6.4 公里伊河水系治理工程建设步伐,高质量营造 新区优美景观水系,实现与现代立体建筑、艺术造型交相辉映, 打造水在城中、城在水中, 以水为韵的新区;加快县城荆山森 林公园、西山植物园和经济林带向北延伸步伐,扩大城区绿地, 两年内实现与龙门西山森林公园对接,打造县城西部绿色屏障, 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力争用五年时间把滨河新区建设成为最佳宜居山水城、环境优美休闲城。

(三)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

严格落实滨河新区发展规划,分期梯次推进滨河新区 3 纵 8  横 24 条路网和伊河二、三、四 3 座大型景观桥工程,形成纵横 交错的交通网络,同步实施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 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实现所有设施一次 落地、一步到位,为新区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按照多元融资, 合力发展的方式,吸引有实力、有资质、有信誉的企业和财团 投入新区建设。 强力实施“ 百幢高层工程”,突出抓好 1 个新区 行政中心和滨河新区医院、新区幼儿园、新区初中、新区小学、 职业学校、街心公园、 中心广场、博物馆、 图书馆、体育馆、 艺术馆、绿化等 16 类公共服务体系的“ 116 工程”,完善滨河新区公共服务功能,为新区聚人气创造前提条件。

二、改造提升旧城区

继续搞好旧城改造,实施鹤鸣路向西延伸、八一路北段、 文化路向西延伸等路网工程,有序推进太阳绿城、丰泽园等房产开发项目,积极发展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完善城区道路设施, 同时加快完善旧城的供水、供气、供热等 公共服务功能基础设施;按照空中聚居,开辟街道的城中村改 造理念,继续实施南府店、西场两村的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 瑶湾、周村、彭庄、董村、西场、南北府店等农村新型社区建 设。加大商务开发和商贸市场建设力度,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提 升现有服务业,积极推进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搞好 城市美化亮化、主干道两侧绿化工程,进一步增强城市力。加快与滨河新区对接步伐,形成新城老城互动一体发展。全面提高城市品位,争创国家级卫生县城。

三、推进城北区开发,对接洛阳

按照扩大外延,提升内涵的原则,把县城以北、伊河两侧、 洛栾高速、二广高速之间约 160 平方公里区域作为对接洛阳的 优先发展区,拉大城市框架,对接洛阳,打造距洛阳空间距离 最近的城市。尽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和 报批,为城区向北开发提供政策依据。加快实施村庄搬迁工程, 拓宽空间发展保障。 强力推进滨河大道拓宽和产业集聚区西园 路网设施建设,协调抓好洛栾高速工程和郑州(机场)至登封 至洛阳城际铁路,满足交通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配套建 设金融、商贸、商务活动、酒店、企业总部等服务设施完善的 中心商务区,为“ 聚人气、 出形象”提供基础。 同时依照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规划,积极引进金融、商贸、商务活动、 酒店、企业总部等服务设施完善的中心商务区和零售商品配送和仓储等以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及轻工纺织、 电子仪表等劳动密集型和零污染产业,促使新区建设与产业集聚区西园建设互为支撑,互动发展, 以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人口向城北区集聚。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理顺部门和条块关系, 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和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 城市管理力度,完善执法体系,提高队伍素质,实行精细化管 理,严格落实市容环境卫生门前“ 三包” 责任制,全面推行阳光 执法,提高依法管理城市水平。严格规划管理,依法严厉处置 违法违章建设。加强城市交通、治安电子监控系统建设与管理, 深入开展突出问题集中治理行动,实现城市秩序和市容市貌大改观。

 第二节 推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的要求, 把推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以政策引导 为重点,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 以统筹规划为基础,以产业发展 为支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县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到 2015  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24306 元,年均增长 12% ;农民 人均纯收入达到 9033 元,年均增长 11%,实现农村适龄青少年 人人享有免费义务教育,人人享有新农合医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务管理民主、村庄环境整洁。

一、加快推进“三个集中” ,坚实城乡一体化基础

( 一)产业向园区集中

依托产业集聚区和现有的专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 以项目引资双带动为总抓手,积极引导产业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项 目向园区、城区集中,形成集约、集聚和规模效应,全面提升 吸纳就业、承载服务的能力。“ 十二五” 时期,要在加快产业集 聚区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好朱村工业园区、磨料磨具工业园 区、硅工业园区等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城镇新区,实现 产城融合发展,为农民进城、进园区,加快农民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提供基础支撑。

( 二)农民向社区集中

加大县乡财政对农村社区、居住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 产业基础较好的移民新村、迁村并点的中心村、规模较大的村 庄建设新型农民社区,制定各种惠农政策,吸引和鼓励农民向 城镇社区或居住区集中。 “ 十二五” 期间要以城关、水寨、彭婆 为重点的 60 个新型农村社区,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差别。

(三)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按照资源整合、集约利用的要求,选择试点,稳步推进农 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使土地向大户或规模化经济企业集中, 使农民从单一的土地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二、加快推进“六个一体”,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 一)城乡规划一体化

以规划为引领,科学划定城乡功能区,合力安排城乡土地 和空间布局,重点规划建设好城镇新区、产业集聚区、 旧城及城中村改造工程以及空心村改造工程等,引导和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土地向大户和规模经营企业 集中。 同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完善以总体规划和各类专 项规划为重点的城乡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发挥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 二)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以六大产业发展和六大基地建设为目 标,积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产业对接、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快发展农 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业生产链条向加工、销售、服务方向延 伸。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城镇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推动 城市资本、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优势结合,实现城乡产业发展的互补与互动。

(三)城乡就业创业一体化

以发展县域小城镇创业经济为重点,构建城乡一体化创业 就业机制;规划打造各类产业带、产业链,引导城乡创业就业 资源积聚;调整结构,创新渠道,多形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创业 就业; 改善环境,培育市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创业就业服务 平台;加强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建设,制定政策、降低城乡创业就业门槛,整治优化城乡创业环境。

(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以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逐步完善小城镇 和农村社区的交通、供电、供水、供热、供气、垃圾污水处理、 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互联、城乡共享。加快 S322和 S238 等县域路网干线改造以及县乡村公路建设,完成平等- 白元大桥、崔周路延长线伊河三桥等 11 座县乡公路桥建设,完 善我县公路主骨架。 完成 350 公里村村通公路建设, 改善农村 交通条件。继续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电网结构的 改造和完善,推进电气化进程,重点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任务,提升电网供电能力。

(五)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以改善民生为宗旨,不断优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推进教育、 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村高中教育 普及程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大院、 卫生所、体育健身场所、农村书屋等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 事业设施建设。按照建设中心村、 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 保护特色村的思路和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 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要求,深入实施“村庄整治” 工程, 全面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

(六)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按照建立城乡一体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和服务体系的要 求,着眼于工作机制创新,不断健全和调整农村基层管理和服 务网络。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试点,大力探索推动科学高效、公平均衡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打破城乡区域差别和户籍管理限制,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农民 土地收益的有效机制;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抓实农村惩治 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好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第三章  加强民生建设    构建和谐伊川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失业、 医疗、工伤 等保险制度,推进机关失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完善新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 入群众的帮扶力度。发展残疾人失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落实失地农民补偿机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困难群体 住房保障水平。到 2015 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第二节 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

坚持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体系,拓宽就业渠道,为劳 动者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 作用,提高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 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吸 纳就业的能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做好“零就业家庭” 人员的就 业援助;抓好职业学校,规划技工学校,改善农民工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十二五” 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5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

第三节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的目标。积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向城乡居民 统一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差距,巩固和 完善三级预防,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 件的防控能力。加强卫生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其他危害 公共卫生的违法行为,杜绝医疗事故发生。加强地方病防治工 作,对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病区实施排改水工程。加强 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实施食品安全 责任制,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 我保护能力,营造人人关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监管的社会氛 围。继续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新区医院、加 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强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强中心村医疗 诊所建设。加快医疗设备更新,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建立 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到 2015 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 率和收益率分别达到 100%。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把计 划生育与发展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结合起来,稳定低生育 水平,强化科学知识宣传教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出生性别综合治理,保持人口性别均衡增长,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引导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十二期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以内。

第四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 作用, 以提高人口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构建完整、开放、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好中小学校舍改 造、农村初中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抓好农村学前教育,提升 农村儿童素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 公平。基本普及城乡居民基本体育公共服务以及全民健身服务。 加强教育软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逐年增加向高等院 校输送新生人数,提高高考升学率。 强化职业教育,逐步完善 继续教育制度,扩大职业教育范围,加强对在岗职工、农民工 的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到 2015 年,力争普及高 中教育,实行免费职业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到 100%,使我县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迈进。

第五节 加强文化事业建设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 动我县文化事业大发展,打造文化名县、理学名区。树立“ 文化 经济”理念,整合伊川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积极举办中国杜康酒文化节、鸣皋南岳庙会, 白元金山庙会等节会,提升伊川节会 品牌;策划筹备中国伊川酒祖杜康祭拜大典,壮大二程理学研 究会、邵雍思想研讨会的影响,弘扬伊川历史文化;加大程园、 范仲淹墓、邵雍墓、姚崇墓、孔子家庙、和乐学校、伊川书院 等历史古迹建设,选址修建杜康文化广场和杜康历史文化博物 馆,打造伊川历史名胜品牌;包装整合葛寨青铜器文化、城关 裴李岗文化、 白元仰韶文化、平等龙山文化等文化标识,推出 文化产业品牌。结合中原大旅游和我县区位优势,加大政府投 入,着力打造“ 四大文化旅游经济带”(以杜康和二程文化为主 体的县城文化旅游带, 以孔子家庙、和乐学校、伊川书院、南 岳庙为主体的九皋山文化旅游带、 以伊尹祠、邵雍祠、安乐佳 城、天然石龙、炎帝神农氏遗址为主体的平等文化旅游带和以 范园,姚崇墓为主体的万安山文化旅游带)。大力开展文化旅 游主体年活动,汇聚众多文化资源,全力塑造我县文化形象, 扩大和提高我县对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 事业的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 基本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全面达标的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逐步建立健全村级 文化大院和城区社区文化活动室。 强化文化惠民服务能力和基 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广泛举办 县级文化赛事,提高全民参与性,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进 一步扩大村级广播电视铺盖面,实现城区和乡镇数字电视全面 接入。加强县志、文史资料等文化志书的整理编纂,促进文化资源复原整合。科学规划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强化文物保护工作监督和绩效考评,促进文物保护工作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协调发展。

第四章  加强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加强平安伊川建设

进一步巩固安全生产形势,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坚持 预防为主,克服麻痹思想,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 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抓好非煤矿山、特种设备、 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和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等 的专项整治。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力度,壮大消防队伍,提升消 防装备水平,完善消防设施。加强针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的 应急体系建设,着力提高预警预测能力。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整 治,营造平安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大力弘扬正气,鞭挞丑恶 现象与不良风气,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扫除黄、赌、 毒,营造有利用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和正确导向。 全面落实信访工作各项制度,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 条件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群体性事预防 和处置机制,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确保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 不出大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弘扬传统美德, 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营造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规范市场秩 序,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广泛开展“双拥” 活动。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使 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宪法 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 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整治协调 制度,积极支持政协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事务管理,广开言路, 发挥政协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支持妇联、共青团、工会等人民 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发扬基层 民主,抓好村务公开,完善村规民约,强化民主监督,全面加 快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搞好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 法制观念。加强行政和经济法制建设,强力推进依法行政,贯 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 以保证司 法公正为目标,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开展司法 援助,尊重和保障人权。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抓好执法管理,健全执法督察、检查和群众评判监督体系。

第五章    加强生态建设   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 十二五” 时期,我县要把生态建设和构建“ 两型社会”放在突 出位置,要按照“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的原则,积极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和强化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 结构、增长方式,增强我县可持续发展能力。到 2015 年,我县单位 GDP 能耗降低率达到 4.5%。

第一节  强化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抓手, 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交 通方式和消费方式。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 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潜力,降低能 耗、水耗和物耗,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从资源开 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最终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实施余 热余压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灯节能减排工程,鼓励和引 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第二节 完善节能减排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控 制能源消耗过快增长;推动重点能耗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推行清洁生产;加快节能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统计体 系和管理体系,有效落实相关奖惩措施,为节能降耗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 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整治、强化监管” 的原则, 严格防范环境风险, 改善环境质量。合理使用农药肥料,减少 农村水资源污染。 以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为重点,严格控制和 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力争到 2015  年,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 98%以上,伊河出境水质 达到二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 320 天。

第六章    深化体制改革    全面扩大开放

第一节 深化改革

一、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形成有 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 一步解放思想,消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弊端,树立开放 思维,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活力。推进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 治型政府和廉洁型政府。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规范行政许可, 简化审批程序,增强服务意识,坚决打击各种阻工扰工、强包 强干等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深化资源要素价 格改革。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步 伐,为项目建设、县城建设、服务业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工业运行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建立投融资有效运作机制,激励多方力量投入伊川投融资工作中来。利用贷款担保体系,争取 银行支持,加强银企对接,为企业运行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重点理顺煤电价格,推进阶梯水价、 电价改革,提高排污、污 水、垃圾处理等环保收费标准和征收率,推进形成能够灵活反 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促进资源产权自由流动。

二、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折不扣地落 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在市场准入、投融资、 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真正让非公有制经济放开、放心、放胆发展,实现总量上规模、 结构上层次、质量上水平、实力上台阶。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 济的经济贡献率。加快民营企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产品和产 业结构,重点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 争力。建立和完善以创业辅导、诚信评价、信用担保、技术创 新、信息咨询、人才引进和培训为重点的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 系,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启动和引导民间 投资,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鼓励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和经营,发展教育、文化、旅游、社区服务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力争到“ 十二五” 末,全县限额以上民营企业超过 500 家。

三、完善全民创业机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建立解决 企业用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提高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的额度和规模,加强对创业扶持力度。 强化服务指导和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确保全民创业各项优惠政策取得良好效果。

第二节 对外开放

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经济格局调整的战略机 遇,推动形成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 十二五” 期 间,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立足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 展转型的战略方向,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扩大 开放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使全县开放型经济提 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十二五” 时期,我县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12%,到 2015 年力争达到 3.8 亿美元。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 资硬环境的同时,更加突出地抓好投资软环境的建设。进一步 完善招商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优质高效的服务体 系,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质 的服务环境、 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转变招商观 念, 改进招商方式。支持现有招商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 示范效应, 以商引商。不断更新招商项目,围绕产业招商,形 成产业链条。及时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

二、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进出口总量与优化进出口质量并重、 引进资金技术与引进入才并行、“ 引进来” 与“ 走出去”结合。着力培育外贸主体和载体, 以大企业为龙头,培育进出 口贸易增长的骨干力量。扶持一大批有出口能力的中小企业, 以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为发展重点,促进更多企业走向国 际市场。 强化政府对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引导机制,积极搭建 政府间、对外投资促进机构与行业协会间、企业间的交流与合 作平台,充分利用海外人才、技术、信息,开展研究、开发、 生产和分销,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对 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扩大劳务输出,发展非贸易创汇。到 2015 年,力争我县获外贸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达 130 家, 出口创汇达 5 亿美元。

三、加强区域交流和合作

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发挥我县区位优势、资 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工业基础好的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发 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我县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推进产 业结构调整。积极与珠三角产业联盟对接,建设珠三角产业联 盟基地。通过技术转让、企业出让、联合开发等方式,积极吸引企业和人才来伊投资兴业。

第六篇    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研究新情况、解 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先导力量,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 十二五” 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发展的 首要环节,把思想解放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科学发展上,把 解放思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结合起来,在发展理念 上、在扩大改革开放上、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上,创新机制、创 新思路,用经济发展的思路检验思想解放的程度,用经济发展 的速度检验思想解放的成效, 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带领群众开 拓进取,勇于拚搏,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开创我县“ 十二五” 时期的新纪元。

二、强力实施项目带动

高度重视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投资的拉动作用, 把项目建设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县域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强项目监控管理机 制、协调推进机制、推进奖惩机制的落实,坚持重点项目领导 分包责任制、重点项目月报制和项目例会制,及时发现和协调 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继续把项目推进工作作为部门 年度考核和干部任免考核内容之一,提高全县干部职工对项目 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优质服务环境促进项目建设提速。 加强项目谋划和项目库建设,发挥我县区位比较优势、资源优 势、产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认真筛选储备一批适宜吸引外来投资、行业带动较强的大型项目,大力向外宣传推介。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围绕提高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引导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一批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创建国家或省级 工程技术中心,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争在铝工业、磨料 磨具深加工、煤化工等产业领域重点研发攻关。加快高新技术 产品开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动生物制药、硅及光伏和信息化、 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有新突破,进一步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在 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加大创新投入,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创新投 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税收 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县财政研发 投入力度,强化财政投入对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鼓励发展创 业投资机构,安排一定比例的县财政科技经费支持创业投资发 展,进一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多层 次支撑的创新服务体系。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改革人事管理制 度,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引进国内 外高科技优秀人才,通过项目协作、技术合作、购买科技成果 等多种途径,引进、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和企业家队 伍,加强专业化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快建立各 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制定吸引、培养、 留 住人才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形成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消除人才流动障碍, 逐步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事档案代理制度,提高人才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四、提高规划实施的执行能力

《伊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具有约束力、执行力、指导力和控制力的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县未来五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 础、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提 高执行规划实施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 目标的任务。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年 度计划,将《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 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编制好专项规划和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搞好与总体规划、年度计划的衔接,形成规划实施的合力,保 证重点规划目标的实现。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实行规 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 任务和政策,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纳入考核, 自觉接受人大、 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规划评估机制。跟 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和 预警,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加强对规 划纲要的宣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 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各部门都要提高规 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 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顺利实现。

第七篇  伊川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 十二五” 期间,我县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 290 个,总投资 1091.6 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958.6 亿元。项目分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民生三大领域。

( 一)产业发展项目

“ 十二五”期间,共安排产业发展项目 153 个,总投资 951.2  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837.8 亿元。其中,能源项目 6 个, 总投资 114.5 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111 亿元;铝及铝深加 工项目 26 个,总投资 207.5 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191.5  亿元;硅及光伏产业项目 14 个,总投资 174.5 亿元,其中十二 五期间计划投资 135.3 亿元;新材料项目 23 个,总投资 94.7 亿 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58.3 亿元;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14 个,总投资 73.2 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70.2 亿元;铸造、 机械加工及零部件项目 40 个,总投资 94.5 亿元,十二五期间计 划投资 88. 1 亿元;服装加工等轻工业项目 7 个,总投资 16. 1 亿 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14.6 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 23 个,总投资 35.8 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35.7 亿元。

(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十二五”期间,共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98 个,总投资 83.8  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75.2 亿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项目 25 个,总投资 23.7 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23.7 亿元; 交通、 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 41 个,总投资 8.5 亿元,十二五计 划投资 8.5 亿元;市政建设项目 32 个,总投资 62.9 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 54.3 亿元;

(三)民生项目

“ 十二五”期间,共安排民生项目 39 个,总投资 46.6 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45.6 亿元。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所有:伊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联系电话 : 0379-68333512    地址:洛阳市伊川县人民中路269号
  • 建议使用1366*768及以上分辨率,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管理:伊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4103290008
  • ICP备案号:豫ICP备17032252号-1 公安备案号:41032902000181
  • 技术支持:三智信息技术(洛阳)有限公司后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