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土寺
-
日期:2024-12-06
来源: 伊川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伊川净土寺位于伊川县白元乡水牛沟村,始建于北魏天赐年间(404年),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与南北相临的白元金山寺、夏堡清凉寺,并称“五里三寺”,南部紧临新石器时代遗址—白元遗址,北边有仰韶文化土门遗址,在伊川历史上享有盛名。
伊川净土寺占地约9亩,2014年伊川县人民政府将净土寺列入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净土寺作为玄奘(600一664年)法师的出家地有关而闻名海内外,北魏之后,历代对净土寺多有修缮,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对净土寺进行重修,明清两代修葺更多。寺院现存最早的碑刻是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重修净土禅寺记》。该碑刻通高2.2米,宽O.72米,该碑为方形,四周列有花草纹饰,记载了重修净土寺的意义、修建过程、规模等内容。
玄奘法师(600一664年)13岁时在净土寺剃度出家,在净土寺的学习,奠定了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雄心,在这里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是他西行取经求法人生之路起步的第一站。玄奘从印度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并以毕生精力翻译成中文,太宗皇帝赐号三藏法师,并为玄奘翻译的佛经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使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大。在经历一千多年风风雨雨和几遭禁毁之后,净土寺五间后大殿得以保留下来。净土寺作为玄奘法师的出家地而闻名海内外。
净土寺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清末建筑—天王殿。大殿屋顶阴阳坡,各绘有奇怪的图案,特别是进门正中头顶上方的这方带有太极图的芭砖,它是大唐宗教文化,儒、释、道三家融合发展,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典型代表,这在全国其他寺院中其他是极为罕见的。在大殿东面的墙上非常清晰的保留着珍贵的壁画,可惜年久失修,剥落严重。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伊川净土寺的开发建设也已纳入县文化旅游开发规划,昔日的佛教圣地,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重新恢复它往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