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动教育伊川最美教师风采展示06】半坡镇鲁沟小学教师——李兵团
-
日期:2020-08-31
来源: 伊川县教育体育局
红烛燃尽,照亮山区教育路
李兵团,半坡镇鲁沟小学教师,现年45岁,1991年8月年参加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毕业到现在的二十九年里一直在山区教书,扎根山区,奉献青春。二十九年躬耕教坛呕心沥血,他用二十九年痴情守望和敬业担当,演绎了一名山村教师的“红烛燃尽方为终”。
痴情守望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夑这首《竹石》冥冥之中像是为这个平凡的山村教师写的。二十九年来,他就像山岩里一棵坚韧的竹子,扎根山区永不动摇。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人拼命去挣大钱,有人使劲往城里挤,而他却选择了留守,留在了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的山村学校里。有人问他,为什么别人都去城里,你不去?他说,孩子们需要他,农村的教育需要他。近些年农民进城务工的人员逐年增多,农村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他丢不下这些渴望求知的孩子们。
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的确是这样,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以优秀教师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这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耕耘,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认认真真地干好本职工作,不辜负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二十九年来,他一直担任班主任,坚持每天按时到校,认真备课.及时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学生,从不因个人私事耽误学生的一节课。
鲁沟小学位于全县唯一山区镇半坡镇西南边陲,地处三市(郑州、洛阳、平顶山)、三县(伊川、登封、汝州)、三镇(半坡、颍阳、临汝)交界地段。学校条件艰苦。每次上下班都呼吸着混有煤灰的灰尘,学校到家的路上留下了他来回的脚印。由于前些年无度的资源开采,导致山村水位严重下降,生活用水极度紧张。在这里,供水成了定时定量,三天供一次,一次3小时。水,成了山区小学的战略物资,曾为水和别人红过脸,曾为水错过多少饭点,曾为水摔过多少跤......都不曾记得。冬季的山村就一个字——冷,晚上熬夜学习工作,得用热水的袋子里取暖。水在屋里也会结冰,早上的洗手洗脸需要破冰取水,水里混交着冰凌,刺骨的冷。他和同事们想方设法去取水,肩挑或者车拉。用煤矿抽上来的黑水、雨天的雨水、化下雪天的雪水。为了用水可谓处心积虑,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
遇到恶劣天气,他们就只能手提。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大雪封山,学校师生面临着无水可用的严峻局面。他毫不犹豫地和几位同事冒着严寒,踩着积雪去取水。冰雪中取水,那是要极大的勇气的,一不小心就有掉下深沟的危险。一路上,他们不知跌了多少跤,跌倒了扶着水桶爬起来。严冬的考验更加铸就了他坚毅的品质。
第二个问题是远,交通不便利。学校离半坡镇所在地近二十里,出入往返极其不便。因客车极少,二十多年来参加县市培训,早上四点多就必须步行到镇上坐早班车,下午四点以前必须乘车返回,要不就得在县城隔夜了。从半坡步行二十多里回学校,已经成了家常便饭。遇到突降雨雪,变成落汤鸡也是常有的事。有时学生的学习资料,要带到学校,半路突遇降雨飘雪,为了不让学习资料淋湿,他脱下雨衣把孩子们的“宝贝”学习资料层层包好,不让雨雪淋湿;2019年元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封锁了山路,第二天恰逢四五六年级期末考试,5点钟起床为了不耽误学生考试,毅然决定到中心校领取试卷,步行踏着20厘米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踏着没脚的积雪,在一片白茫茫的旷野之中穿行,雪水湿透了双脚,整个上午脚都是冰凉冰凉的,好像没有了直觉,后来同事们送来了吹风机,脚才慢慢有了直觉,还好有了同志们的信任和帮助。工作是自己的,责任是要扛的,不是推卸的。
均衡创建时候,时间紧、任务重。白天上课,业余时间加班加点迎接验收。他曾趴在地上画图,登上凳子刷窗户、栏杆,俯下身子清理垃圾。为整理档案,常常熬夜到夜里1点、2点。由于长期伏案劳作,作息不规律,长期失眠造成大脑缺氧、血压升高住院治疗。父母探视时劝他说;“工作差不多就行了,别玩命。”可他却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正是那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信念,让他坚持了下去。
辛勤付出,终有收获。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把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1991年至今,他勇担重任,2013年9月获得县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5月获洛阳市骨干教师称号,2017年6月年获河南省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2017获得伊川县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主持课题顺利结题;2019年所带班级被评为县教育局先进班集体。
“一腔热血温故土,四季甘霖润嘉禾。”为了孩子们,为了教育,他用二十九年的坚守,坚定了他的初心。他用真心、爱心、耐心为孩子们编织出美好的明天;他愿意继续燃烧自己青春,甘做红烛照亮山区教育之路,用教育大爱托起喷薄欲出的太阳,让阳光洒满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