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川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关于2024年伊川县高山镇高东村供水管网建设等项目立项的批复(伊巩固脱贫组〔2024〕38号)
-
日期:2024-09-16
来源:
伊川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
关于2024年伊川县高山镇高东村供水管网建设等项目立项的批复
伊巩固脱贫组〔2024〕38号
县住建局,高山镇人民政府:
县住建局《关于2024年高山镇高东村、刘庄村等村村供排水项目建设立项的请示》(伊建文〔2024〕176号)文件已收悉,按照河南省财政厅等6部门《关于加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豫财农综〔2022〕5号)文件要求,经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2024年伊川县高山镇高东村供水管网建设等项目立项,资金695万元(详见附表),同时提出以下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住建局局为项目主管单位,负责项目的可行性调研、指导、监管、验收,高山镇人民政府为项目实施单位,主要职责:一是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项目初验、监理、资金使用管理、项目管护、效益发挥等工作;二是落实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项目安全生产进行监管;三是确保项目资金优先、足额、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不允许出现拖欠情况;四是确保当年项目11月底前完成决(结)算。项目实施单位在立项批复后一周内将财政预算评审批复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严格执行标准。项目主管单位(实施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确定的项目实施标准的相关规定,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规定执行。项目一经批复,严格按照预算评审和招投标内容进行施工,原则上不得变更。确需变更的,由项目实施单位当月向行业主管部门申请,行业主管部门同意后上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待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方可变更。项目变更后资金总量超过合同价部分由实施单位自行解决,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小组不再安排资金计划。
三、严格验收程序。项目完工时间为2024年11月底。项目完工后,项目主管单位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验收或者委托第三方进行验收,出具验收报告。对未通过验收的项目,项目主管单位须要求实施单位限时整改直至通过验收。
四、严格监督检查。项目完工后,项目主管单位要按照伊川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伊川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全流程管理制度>的通知》(伊脱贫组〔2021〕124号)文件规定,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建立项目台账、规范整理项目资料一式三份(主管单位、实施单位、项目村各一份)。同时按照伊川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规范伊川县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的通知》(伊脱贫组办〔2018〕28号)文件要求,将项目在有关行政村、乡(镇)予以公示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五、加强后续管理。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项目主管单位督促实施单位按有关规定保存项目档案资料、建立工程管护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设立项目永公示牌,并将项目资产纳入村“三资”管理等工作,切实加强对财政扶贫项目工程的管理和维护,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
附件:2024年伊川县高山镇高东村供水管网建设等项目立项批复表
2024年9月13日
附件
2024年伊川县高山镇高东村供水管网建设等项目立项批复表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型 | 建设性质 | 实施地点 | 时间进度 | 行业主管部门 | 建设任务 | 资金规模(万元) | 资金筹措方式 | 受益对象 | 绩效目标 | 群众参与 | 利益联结机制 |
2024年伊川县高山镇高东村供水管网建设项目 | 乡村建设行动 | 新建 | 高山镇高东村 | 2024年9月至11月 | 县住建局 | 铺设供水管网12310米,安装水表565户。 | 290 |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 | 脱贫户22户69人、监测户4户13人 | 改善565户2718名群众人居环境,其中脱贫户22户69人、监测户4户13人 | 是 | 提升2718名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增加群众幸福感 |
2024年伊川县高山镇刘庄村供水管网建设项目 | 乡村建设行动 | 新建 | 高山镇刘庄村 | 2024年9月至11月 | 县住建局 | 铺设供水管网12376米,安装水表765户。 | 270 |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 | 脱贫户35户114人、监测户6户18人 | 改善765户3021名群众人居环境,其中脱贫户35户114人、监测户6户18人 | 是 | 提升3021名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增加群众幸福感 |
2024年伊川县高山镇候村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 乡村建设行动 | 新建 | 高山镇候村 | 2024年9月至11月 | 县住建局 | 铺设污水管网4200米,安装化粪池一座50立方。 | 135 |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 | 脱贫户68户230人、监测户3户13人 | 改善1236户5057名群众人居环境,其中脱贫户68户230人、监测户3户13人 | 是 | 提升1236名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增加群众幸福感 |
合计 | 6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