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川县201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日期:2012-02-22
来源: 政府办电子政务中心
伊川县201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伊川县统计局
二O一二年二月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伊川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挑战、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伊川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福民强县”总目标,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狠抓目标落实,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顺利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97.1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1.8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为9.7:71.5:18.8。
市场物价大幅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增长5.5%。其中,食品类价格4.4%。从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全面上涨,呈7升1平格局。
各类价格指数如下:(以2010年平均价格为100)
项 目 指 数
居民消费价格 105.5
#服务项目价格 101.1
消费品价格 108.6
1、食品 114.7
#粮食 111.3
肉禽及其制品 127.6
蛋类 124.2
水产品 116.8
菜类 104.2
干鲜瓜果 101.3
2、烟酒及用品 100.0
3、衣着 102.9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0.9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2.0
6、交通和通讯 102.1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1
8、居住 102.9
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县城镇从业人员30396人,城镇在岗职工26811人,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6014元,比上年增长14.4%。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年城镇有7255名新增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3.4万人次。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6.6亿元,比上年增长4.6%。粮食总产量达34.8万吨,下降5.5%,连续九年保持在30万吨以上。其中,夏粮总产量达16.0万吨,下降1.5%;秋粮总产量达18.8万吨,下降8.6%。油料产量11.5万吨,增长8.3%;烟叶产量7943吨,增长3.2%。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0.5万亩,增长0.8%;蔬菜面积8.3万亩,增长5.4%;油料面积7.5万亩,增长4.1%;棉花面积1.7万亩,下降15.0%;烟叶面积4.7万亩,增长4.7%;中药材面积0.5万亩,下降2.7%。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畜牧业实现产值21.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43.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年末生猪存栏35.6万头,增长5.7%;牛存栏11.0万头,下降5.2%;羊存栏4.6万只,增长2.9%。全年肉类总产量达4.6万吨,比上年增长8.8%。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11年产量 比上年±%
粮食 34.8万吨 -5.5
#夏粮 16.0万吨 -1.5
秋粮 18.8万吨 -5.5
油料 11493吨 8.3
#花生 6594吨 8.7
油菜籽 1897吨 4.5
芝麻 3002吨 9.7
棉花 1260吨 -1.9
烟叶 7943吨 3.2
水果 13566吨 2.9
蔬菜 212129吨 8.2
畜牧业产品产量和畜禽存(出)栏数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11年产(存、出栏)量 比上年±%
肉类总产量 45757吨 12.8
#猪牛羊肉 41019吨 12.2
奶类总产量 22396吨 -10.1
禽蛋总产量 25738吨 7.5
牛年末存栏数 11.0万头 -5.2
牛当年出栏数 5.6万头 4.7
生猪年末存栏数 35.6万头 5.7
生猪当年出栏数 43.2万头 9.9
羊年末存栏数 4.6万只 2.9
羊当年出栏数 5.6万只 4.7
家禽年末存栏数 364.3万只 6.1
家禽当年出栏数 258.6万只 6.2
林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4.3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278公顷,栽植树木400余万株。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2.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4%;农用拖拉机达42571台,比上年增长0.5%;农用运输车10188辆,与上年持平。全年农村用电量35932万千瓦时,与上年持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7.1万亩,与上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我县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产业集聚区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龙鼎铝业(一期)顺利建成投产,为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77.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增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4.5亿元,增长24.0%;规模以下及农村个体工业完成增加值48.2亿元,增长5.0%。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1亿元,增长18.0%;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25.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67.7亿元,增长21.7%;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0.2亿元,增长27.1%;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72.4亿元,增长26.8%;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66.3亿元,增长22.8%。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11年产量 比上年±%
原煤 94.9万吨 -22.5
饮料酒 17254千升 14.3
塑料制品 2.7万吨 18.8
电解铝 58.4万吨 -9.4
工业用电量 145.87亿千瓦小时 17.9
发电量 71.4亿千瓦小时 -15.3
供电量 14.83亿千瓦小时 33.7
耐火材料 23.7万吨 5.1
铸件 114.9万吨 11.9
水泥 34.4万吨 -14.5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9%。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4.1亿元和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6%和-22.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7.6%,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有所改善。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5.97亿元,比上年增长41.5%;签订合同额116.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4.1%,其中,新签订合同82.49万平方米,增长112.3%。施工房屋面积106.0万平方米,增长50.0%;竣工房屋面积48.76万平方米,增长27.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9亿元,增长28.6%。工业投资仍占主导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166.0亿元,增长35.8%。全年在建工业项目404个,竣工275个。其中,在建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08个,竣工316个。民间投资完成176.8亿元,增长14.2%,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3.4%。全年亿元及以上投资项目28个,完成投资8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5.5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9.68个百分点。全年共安排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97个,总投资375亿元,其中实施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32个。北京利尔(洛阳)光伏产业园、伊电集团2×660M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等项目推进顺利,产业集聚区投资力度不断加强。伊东220KV输变电工程已建成投用,供排水、污水处理等9个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
康师傅矿物质水、青岛啤酒物流等15个产业项目稳步推进,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0亿元。滨河新区建设扎实推进。滨河大道一期工程主车道建成通车,二期工程正在进行路基、桥涵和管网施工;龙腾路、志高路等新区路网、立奇商务大厦、伊河景观水系工程及志远路桥、伊龙路桥等2座景观大桥全面开工建设;圣府嘉苑、御名苑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建成封顶,全年新区开工建设楼盘40幢约70万平方米,全县已建、在建高层达 104幢。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68亿元,比上年增长61.9%。其中,住宅投资3.66亿元,增长57.1%。房屋施工面积89.08万平方米,增长40.9%,其中,住宅71.34万平方米,增长38.1%。商品房销售面积16.4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6.44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42亿元,其中,住宅4.42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0.5亿元,增长21.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6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9.0亿元,增长11.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6.1亿元,增长39.1%。从营销业态上看,超市、专卖店、连锁店、量贩等生意火爆,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从商品销售看,住房、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通讯产品、家装材料以及教育、旅游正在成为持续升温的大众消费热点,这已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对外贸易大幅下滑。全年进出口总值846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出口总值6154.9万美元,增长41.2倍;进口总值2309.9万美元,下降20.7%。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先后签约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57个,总投资192.16亿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10537万美元,占目标比重113.51%。利用省外资金38.4亿元,占目标比重124.1%,再次荣获“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县”荣誉称号。
六、交通、邮电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交通运输部门完成货物周转量17.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5%;完成客运周转量13.3亿人公里,增长21.2%。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009.98万元,比上年增长23.9%。本地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2.18万户,比上年下降2.5%;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34.0万户,增长8.4%。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财政收入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4758万元,比上年增长30.9%;地方财政支出277169万元,增长38.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0972万元,一般预算支出218226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9.8%和增长21.4%。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54997万元,增长1.1%。分税种来看:增值税11231万元,下降23.7%;营业税13916万元,增长41.2%;企业所得税6856万元,下降23.4%;个人所得税1875万元,下降72.8%;城镇土地使用税3563万元,增长92.0%;耕地占用税4880万元,下降0.1%。非税收入35975万元,下降22.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2011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1.8亿元,比年初增加22.8亿元,增长19.16%。其中,单位存款余额80.3亿元,比年初增长23.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5亿元,增长17.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2.5亿元,比年初增加25.4亿元,增长44.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9.1亿元,增长40.5%;中长期贷款余额33.4亿元,增长50.6%。
八、教育、文化、卫生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1年,全县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12634人。普通小学241所,在校生89942人。特殊教育(聋哑学校)1所,在校生5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普通中学入学率均达100.0%。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艺术表演团体机构2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4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25千册。
广播电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年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6.6%,有线电视入网户4.5万户。县级电视台周拨出时间112小时,县级广播电台日拨出时间16小时。
卫生事业继续改善。2010年末,全县共有乡级以上卫生机构51个,实有床位1880张,卫生技术人员2072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970人,卫生防疫机构人员96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203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县共有农村卫生室416个。全县行政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个数400个。参加新兴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6435人。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98.75%。获河南省医学新技术三等奖一项,卫生科技获区、市科委立项3项。完成卫生科研项目2项。卫生科研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等奖。全年无偿献血4880人次,献血量达195.2万毫升。婴儿死亡率达5.51‰。产妇住院分娩率99.95%。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43元,比上年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34元,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6839元,比上年增长18.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34元,增长11.6%。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共发放城乡低保金4221万元,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县乡镇卫生院实现药物零差率销售,新农合参合率达99.9%,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省内跨区域即时结算和“一卡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全面 启动。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后以统计年鉴公布的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