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川县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日期:2009-03-18
来源: 政府办电子政务中心
伊川县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伊川县统计局
二OO九年三月
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兴县、工业强县”、“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发展呈现较快增长、运行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建设进展顺利,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测算,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04.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02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9.11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40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6%、82.2%和15.2%。
市场物价涨幅明显。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1%。从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 8升1平格局。
各类价格指数如下: (以2007年平均价格为100)
项 目 指 数
居民消费价格 106.1
#服务项目价格 105.7
消费品价格 106.1
1、食品 111.1
#粮食 107.3
肉禽及其制品 112.4
蛋类 108.3
水产品 117.5
菜类 109.0
干鲜瓜果 111.6
2、烟酒及用品 100.
3、衣着 100.6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1.0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10.7
6、交通和通讯 103.0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1.1
8、居住 107.1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县城镇从业人员27507人,城镇在岗职工25627人,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7907元,比上年增长20.9%。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全年城镇有7956名新增就业人员,315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49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 %以下,全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9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2.5万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员数12.4万人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物价涨幅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二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五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型、能源型产业比重大,高成长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小;六是环境保护压力大,节能减排任务重。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万亩,增长3.2%;蔬菜面积7.38万亩,下降3.9%;油料面积7.03万亩,增长1.5%;棉花面积2.13万亩,下降20.4%;烟叶面积3.48万亩,增长1.4%;中药材面积0.79万亩,下降20.6%。
种植业获的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4.46万吨,增长0.7%,创历史最高纪录,并且连续六年总产量保持在30万吨以上。其中,夏粮总产量达15.35万吨,下降0.9%;秋粮总产量达19.11万吨,增长1.9%。
全县畜牧业产值17.1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42.2%,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8年产量 比上年±%
粮 食 34.46万吨 0.7
#夏 粮 15.35万吨 -0.9
秋 粮 19.11万吨 1.9
油 料 10402吨 -20.4
#花 生 6045吨 -27.4
油菜籽 1844吨 -12.9
芝 麻 2513吨 -4.0
棉 花 1638吨 -18.5
烟 叶 7318吨 10.1
水 果 12208吨 4.8
蔬 菜 178779吨 1.0
畜牧业产品产量和家禽存(出)栏数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8年存、出栏量 比上年±%
肉类总产量 36546吨 8.5
#猪、牛羊肉 33277吨 8.4
奶类总产量 19687吨 4.8
禽蛋总产量 17526吨 5.8
牛存栏数 13.6万头 14.8
牛出栏数 5.8万头 1.1
生猪年末存栏 36.0万头 16.5
生猪当年出栏 33.6万头 11.0
羊年末存栏数 4.4万头 8.6
羊当年出栏数 4.2万头 14.6
家禽年末存栏 294万只 12.4
家禽当年出栏 221.8万只 8.7
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荒山荒坡造林面积2043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84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000公顷。全年全县共义务植树186万余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7.57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5%;农用拖拉机达40593台,比上年增长2.6%;农用运输车10251辆,与去年持平。全年农村用电量3465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3.78万亩,比上年增加543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2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0.03亿元,增长28.8%;规模以下及农村个体工业完成增加值48.74亿元,增长7.8%。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5600万元,下降1.5%;重工业增加值79.46亿元,增长37.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45.77亿元,增长14.8%;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0.93亿元,下降4.9%;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28.58亿元,增长20.1%;其他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4.74亿元,增长87.2%。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24.33亿元,增长79.4%。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8年产量 比上年±%
原 煤 274.5万吨 71.8
饮料酒 4000千升 13.0
塑料制品 1.7万吨 -2.4
电解铝 65.1万吨 12.7
工业用电量 99.5亿千瓦小时 10.5
发电量 91.9亿千瓦小时 6.6
供电量 8.7亿千瓦小时 16.6
耐火材料 83160吨 54.2
阳极碳块 32.7万吨 18.9
铸件46771吨 7.8
水泥11.5万吨 -24.6
精甲醇3.7万吨 72.0
2008年,我县继续强力推进“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煤、电、铝产业一体化不断壮大,为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2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电力集团完成总产值14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7%,工业新产品产值20.9亿元。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213.0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4%。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6.19亿元和9.80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45.7%和63.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2.3%,比上年增长2.8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有所改善。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5833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全年实现利税3941万元,增长2.3%,实现利润1853万元,下降3.9%。施工房屋面积78.1万平方米,增长47.5%,竣工房屋面积37.5万平方米,增长19.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8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加大符合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的项目投入,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完成投资99.99亿元,增长33.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202万元。
工业投资仍占主导地位。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完成投资74.10亿元,增长21.4%。全年在建工业项目293个,竣工257个。其中,在建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3个,竣工178个。燃气水、建材、机械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407.4%、122.1%和234.4%。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17.53亿元,增长5.09倍,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78亿元,增长9.22倍%;教育业投资1.32亿元,增长4.18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2645万元。
县城镇民间投资完成80.55亿元,增长2.04倍,占全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上年提高42.5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分城乡看,县级消费品零售额32.22亿元,增长21.6%;县级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6.53亿元,增长24.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7.93亿元,增长19.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82亿元,增长26.4%。从营销业态上看,超市、专卖店、连锁店、量贩等生意火爆,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从商品销售看,住房、家用电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通讯产品、家装材料以及教育、旅游正在成为持续升温的大众消费热点,这已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
对外贸易保持较大规模,全年进出口总值1380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出口总值4292万美元,下降24%;进口总值9507万美元,增长16.9%。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个,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7160万美元,增长1.64倍,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5850万美元,增长1.29倍。引进省外资金17.35亿元,增长107.8%,
六、交通、邮电
交通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交通运输部门完成货物周转量5.0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0%;完成客运周转量2.21亿人公里,增长15.0%。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37853辆,增长5.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邮政局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21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电信局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513万元,增长19.3%。本地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2.41万户,比上年增长9.7%;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25.40万户,增长23.4%,其中,年末新增移动电话4.81万户,增长15.3%。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7143万元,比上年增长17.3%;地方财政支出145891万元,增长15.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015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3855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6.0%。一般预算收入中,分税种来看:增值税18226万元,下降5.0%;营业税9719万元,增长12.3%;企业所得税8765万元,下降21.3%;个人所得税2683万元,增长36.4%; 城镇土地使用税1531万元,增长12.7%;耕地占用税7135万元,增长16倍;非税收入37279万元,增长9.2%。分征收部门来看:国税部门征收25213万元,增长10.9%;地税部门征收20862万元,增长12.1%;财政部门征收44083万元,增长28.7%。
金融运行基本正常。2008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77亿元,比年初增加14.52亿元,增长28.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79亿元,增长4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21亿元,增长23.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14亿元,比年初增加4.60亿元,增长14.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4.15亿元,增长14.2%;中长期贷款余额1.14亿元,增长10.4%。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69.5亿元,现金支出280.6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11.1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全县普通高中6所,招生4262人,在校生13465人。中等职业学校4所,招生1824人,在校生3985人。普通小学247所,招生16920人,在校生86682人。特殊教育(聋哑学校)1所,招生9人,在校生4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普通中学入学率均达100.0%。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人数572人,入学率100.0%。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08年高招上省定本科线1500人,增加449人。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末,全县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申报省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9项,被省市列入2008年科技计划项目2项,争取项目资金115万元。安排县级重点科技项目22项,建成重点科技基地3个,带动示范面积8960亩,带动示范农户9180户,发展科技型企业1个,企业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个。申报国家专利62项,授权29项;举办专题技术培训班28期,培训农民技术骨干3230人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艺术表演团体机构2个,表演250场,观众125千人次。艺术表演场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4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4个。
广播电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广播电视设备进一步完善,新闻制作质量和播出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6.6%,城镇有线电视用户4.60万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2.90万户,以城区为主的有线电视网络实现了数字化。电视台年播出时间5840小时,广播电台年播出时间2920小时。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线路长度达2002公里。
卫生事业继续改善。2008年末,全县共有乡级以上卫生机构23个,实有床位1376张,人员总数2432人,卫生技术人员2002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884人,注册护士485人,药剂人员80人,检验人员60人。卫生防疫机构人员87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120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县共有农村卫生室467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13余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县普遍展开。全县在校生体育达标率达99.6%,其中,小学在校生体育达标率100%;初中在校生体育达标率99.8%;高中在校生体育达标率99.4%。
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08年共关闭取缔污染企业24家,限期停产治理污染企业12家。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基本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全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2.7%。I-Ⅲ类水质河段长50公里。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160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3627吨。完成了洛阳伊川坑口自备发电有限公司3号300MW发电机组的烟气脱硫工程建设。洛阳豫港电力开发有限公司4*125MW发电机组烟气脱硫工程、洛阳伊川坑口自备发电有限公司2*300MW发电机组烟气脱硫工程、伊川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程等重点减排工程设施稳定达标运行。
全年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311起。其中,交通227起,火灾81起。死亡27人。其中,交通18人,企业9人。全县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3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2.6人,各类事故万人死亡率0.29人,事故直接财产损失390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75.16万人,常住人口73.0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1.05‰,人口死亡率6.01‰,人口自然增长率5.04‰。城镇化率24.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82元,比上年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776元,增长23.1%。农民人均纯收入4482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85元,增长28.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障制度继续推进。2008年全县收取各种保费9379万元,支出保费10279万元。其中,收取养老保险6100万元,享受养老保险离退休职工6940人,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7141万元;收取失业保险450万元,享受失业保险职工761人,发放失业保险金403万元;收取医疗保险2400万元,发放医疗保险费2113万元;收取工伤保险359万元,享受工伤保险职工110人,发放工伤保险299万元。全县非公有制企业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800人。
注: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