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一、背景情况


2016年4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工作部署,2016年9月份开始,市科技局牵头开展了《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规划纲要》起草主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16〕63号)的要求,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豫发〔2016〕27号)、《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及各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依据,并借鉴中关村武汉、成都、济南、郑州等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经广泛征求市直单位、重点企业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意见,最终起草完成了该《规划纲要》。

二、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共分基础与形势总体发展思路战略任务保障措施四部分,整体上可以概括为“1126”。具体来说,“1”是指一个总体目标,即将洛阳自创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产业创新中心;“1”是指将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作为未来发展一大主线;“2”是指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开放协同创新两大抓手;“6”是指六大任务,包括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中高端产业集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通政产学研通道、深化军民融合,打通军民企地对接转化通道、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促进“四链融合”、加强开放协同,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市场化运作通道。

《规划纲要》构建了战略任务-主要工作-重点项目三层架构,并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总领性的2025年长期发展目标和具体的2020年中短期发展目标。《规划纲要》后附《重点载体平台及项目建设时序与牵头单位》,明确了未来三年214重点项目的进度安排和牵头责任单位。

三、文件主要特点

定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产业创新中心

根据《规划纲要》,洛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定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产业创新中心,具体为:新兴产业培育先导区、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建设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为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提供全面支撑和引领示范。

重点部署实施“两个十百千”

围绕洛阳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实施“产业创新十百千”工程,即着重建设十个产业创新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百个创新平台,引进培养千个人才团队。围绕创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实施“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即着力培育百亿级创新龙头企业2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6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3500家以上。

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更强

到2020年,洛阳自创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一区四园多点”范围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3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10亿元,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产业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例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6%,形成1-2个千亿级、3-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创新创业生态愈发完善,市场年新增企业数14000余家,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场地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军民企地合作愈发紧密,内陆开放创新实现突破,体制机制改革卓有成效。

争取到2025年,破解全市“四个占比低”问题,自创区范围内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5.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比重达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全省创新发展排头兵。

引领“56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结合“一核四区”产业发展基础,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高端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文化产业等特色产业,引导洛阳产业向高端化、服务化、集群化和绿色化转型。

发挥龙头作用打通“四个通道”

打通政产学研通道。在自创区谋划建设洛阳科技金融大市场等标志性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大院大所大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开展多层次人才引培计划,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打通军民企地对接转化通道。健全军民企地宏观统筹机制,积极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搭建洛阳军民融合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军民企地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军转民”和“民参军”,探索军民融合发展的“洛阳模式”。

打通市场化运作通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市场化,提升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市场化创新,深化市属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

引领“四链融合”发展

在自创区加快推进北航科技园、瞪羚谷、“互联网++众创空间”、洛铜文化科技创业产业园、中关村领创空间等孵化加速载体建设,完善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充满活力、局部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塑造“双创河洛”品牌,加强金融创新,完善政策体系,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

探索自创区、自贸区“两区同建”

在落实《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豫发〔201614号)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同时,加快编制洛阳“两区同建”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双自”政策联动支持。本着“精简高效、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原则,探索高新区、自创区、自贸区组织机构的有机套合,加快推动“双自”机构联动协作。探索在自创区和自贸区的叠加区域建设关检联合服务中心、洛阳国际科技商务服务平台等,推动“双自”平台联动共享。

五、解读机构

市自创办,解读人:王瑞、段学广。